〔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難點;
情境;方法;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49—01
多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為一體,能變枯燥為生動,變抽象為形象,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解決學習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借助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教學中無法表達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通過直觀形象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如《蝙蝠與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其教學的難點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這一原理用語言進行描述的話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理解。為此我制作了flash動畫,將“蝙蝠和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原理直觀地再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寫作
現行語文教材以單元為主,一個單元一次作文訓練,學生練筆次數少,而且很容易使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脫離。因此,我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借助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針對所學課文適當進行作文小練筆,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教完《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后,我制作了邱少云身處險境,烈火焚燒,紋絲不動,最后壯烈犧牲的課件,配以一定的音樂、解說詞,展現了這位偉大戰士的光輝形象。學生們看著這激動人心的畫面,一個個眼含淚珠。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邱少云同志烈火燒身時心中想些什么?這是一位怎樣的戰士?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要求學生先說一說,再用文字表述出來,隨后讓學生進行交流、點評。雖然只是小練筆,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文章。
三、優化教學方法,加深學生理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陌生,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多媒體,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古詩《望廬山瀑布》中“日照香爐生紫煙”一句中的“生”字用得十分巧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運用多媒體就能解決這一難題。教學時,老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嶂,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美的享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
四、拓寬知識視野,開發創造潛力
每個學生都應該發展創造力,并在創造活動中體味成功的喜悅。要想讓學生將來在社會上立足,就一定要讓學生成為思維活躍敏捷、想象豐富、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潛力的開發。
我教《驚弓之鳥》一課時,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用多媒體設計了“驚弓之鳥”的課件。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播放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最后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