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美術教育;鄉土美術;拓展
與運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40—01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美術教育面臨著許多挑戰,對美術教育課程的拓展與研究成為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材的編寫已走向“一綱多本”,出現了湘教版、人教版、蘇教版等版本。遺憾的是,在諸多版本中,涉及甘肅各地鄉土風情的內容卻少之又少。甘肅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許多地方性的藝術教育資源。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就應該努力將教學行為與本地美術資源相結合,將課堂變得更有創造性,從而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創造的樂趣。
一、身邊的“鄉土美術”
鄉土美術的內容極為廣泛。首先,它包括當地的自然景觀。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存在,是最廣泛的審美對象。其次,當地群眾創造的具有鄉土特色的美術形式與作品是構成鄉土美術的主要內容。甘肅文化積淀深厚,有蘭州刻葫蘆、慶陽香包、天水雕漆、環縣皮影等極富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在各種民俗節慶活動中,有花燈、剪紙、彩車等藝術表現形式;同時,我省民族眾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建筑等。這些資源對于學校美術教學來說是巨大的“寶庫”,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
二、“鄉土美術”的拓展與運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唾手可得的鄉土教材,還有待于我們的重新認識和發掘。因此,我們應該不斷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并對鄉土美術加以整理,使之符合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準則。下面,我以甘肅彩陶為例,列舉鄉土美術在美術教學中的實施過程。
1. “畫意隨境”,利用鄉土資源創設審美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標要求美術教學要緊密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教學。當前,情境教學只局限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和依靠校內基礎設施上,沒有抓住地方藝術教育資源,忽略了本地的鄉土美術。鄉土美術中的一系列繪畫觀念、藝術形式等對于學校美術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能夠起到開闊學生思路、激發學生靈感的積極作用。如甘肅省博物館就有許多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尤其是這里所珍藏的彩陶,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是開發學校美術課程的有利資源。陶器上由簡單的點、線、面組成的紋樣虛實相間,富有節奏感與韻律感,是培養學生藝術表現力的良好途徑。課余時間,我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去感受那份古老文明給予我們心靈上的滌蕩,沒有費時費力的情境導入,只是用語言輕輕地描繪,孩子們目不轉睛地聽著、看著、畫著,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讀到了學習、理解與領悟。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我設計了新的作業方式——“紀實性記錄法”,即左邊畫作品(收集的彩陶紋樣),右邊寫文字(可以寫彩陶名稱以及自己的感受等)。這種走出校外的情境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文字組織和歸納能力,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2. “畫語隨心”,將激發表現力和傳授表現方法相結合,鼓勵學生自由創作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多單純地講解美術的藝術語言,學生作業多為臨摹,缺乏創意,有走程式化的趨勢。博物館寫生歸來,帶著意猶未盡的感受,在注重釋放固有規則對學生束縛的基礎上,我以黑白裝飾畫的方式,強化了學生對“線”的認識,并讓其能夠在以后的創作中運用自如。
3. “畫法隨趣”,注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借助彩陶紋樣這一美術課程資源,我將歷史、音樂及手工制作滲透其中,使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水到渠成。如在“遠古面具”一課中,我繼續以彩陶紋樣為基礎,讓每位學生從自身興趣入手,自由組合并一起討論,在表現方式和材料的選擇上給他們一定的自由和空間。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的小組結合宗教查找“儺戲”;有的小組借助面具了解了歷史;有的小組觸類旁通涉足非洲與美洲面具。學科的整合、資源的利用既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也開闊了學生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大大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展。
三、“鄉土美術”的意義
將鄉土美術引入學校美術教育,對于鄉土美術和學校美術教育來說是一項雙贏的決策。鄉土美術因學校教育的推廣能免遭斷裂與絕跡的命運,并能不斷向前發展。學校美術教育也因有鄉土美術的介入而添加了新的活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術與社會、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生活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