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學;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記憶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A)—0061—01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一、培養觀察能力
英語學習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觀察。在課堂上,教師是第一模仿對象,即第一觀察對象。比如,在口語教學中,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發音和發音時的口型,并認真模仿教師說英語時的語音、語調、表情和動作。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一是在教生詞時應盡量使用實物、圖片等,使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理解和記憶詞義;二是在教學句型結構時,首先讓學生觀察例句,然后總結英語結構的內在聯系以及英漢結構之間的差異;三是在課文教學中,可采用Top-down閱讀法,即先語篇理解,后句子理解,最后單詞和短語理解。這就意味著讓學生首先站在語篇的高度上,縱觀全文的結構和內容,通過自身觀察,試圖通過語境進行猜測和理解,并發現新的語言現象。
二、培養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而且要激發學生大膽想象。例如,學習一段對話時,讓學生想象對話發生的情境,并通過想象表演對話。在讀一篇課文之前,讓學生根據課文標題展開想象,預測作者所寫的內容,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另外,對文章所涉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想象和討論,找出一些可行性的解決辦法。在學完課文之后,讓學生表演課文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大膽設想和模擬課文故事發生的背景、經過、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故事的前因后果等。作為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而且要保護他們想象的積極性。
三、培養創新能力
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有研究表明,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編寫新的內容。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靈活運用語言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會得到真正提高。
四、培養記憶能力
記憶是人們對經驗反映的心理過程,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識記的方法很重要。通過無意義識記(即死記硬背)得來的東西容易忘掉,而通過理解識記得來的東西則能保持長久。由此可見,影響識記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識記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比如,在教學生詞和語法時,多用直觀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形象記憶;在呈現新的語言現象時,利用學生熟悉的知識,以舊代新,新舊對比,促進學生的對比記憶。
記憶的過程就是同遺忘進行斗爭的過程。為了保持記憶,必須不斷地進行復習與鞏固。研究表明: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若學生在學習之后8天內不及時復習,就會遺忘大部分的內容;若學生能在學習中合理地安排三次復習,即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八天進行復習,就能保持95%以上的學習內容。因此,讓學生及時復習是幫助學生記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