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等學校;非物質文化遺
產;傳承;必要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12—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當下,中國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轉型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面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革。現代化技術的擴散,西方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夷平趨勢,使得擁有千百年悠久歷史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嚴重的威脅。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
高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地
為什么說高校的素質教育領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陣地呢?由于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口耳相傳的文化藝術類型,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傳承的措施來說,政府相關部門會指定具體藝術門類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幫助這些傳承人以傳統的言傳身授的方式傳授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說,高校等教育系統作為另一種體系的傳承者,與民間傳承人在傳承目的與方法論上既有重合,又有很大的區別。他們之間相輔相成,同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不可缺少的部分。下面,筆者從目的、環境、方法三方面對高校教育機構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特點進行簡單的論證。
首先,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教育機構的目的各有偏重。民間傳承人主要是一種技術傳承,他們的目的主要有兩點:培養非物質文化的實踐者;保存好原生態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高校等教育機構的主要目的旨在讓青年學生擁有一種“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生活在具體社會歷史文化情境中的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更具體些說,就是建構“民族社會化”的主要部分。培養青年群體的民族“文化自覺”,學校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執行者。系統的、正規的教育是重要的社會教化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能反映民族世界觀、最貼切人們身心的文化。它往往滲透到普通人生活世界的各個微觀層面中。這些文化或者藝術雖然大多屬于“小傳統”文化范疇,但卻是某一社會成員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學習內容。非物質文化的意義,來自這個文化族群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的共享經驗而達成的樸素集體認知,因而尊重這些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理解社區藝術、領悟宇宙想象是成為某一社會成員的身份標志。我國是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有極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理清各個地域、民族、社區的無形文化財產,是研究文化交流史必要的方法論。在全面梳理文化地圖的基礎上,青年人才能更進一步了解民族性格,正視自身的文化身份,建立民族自尊感。只有從這種感情出發,青年人才會尊重并且理解本土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而能從每個個體的日常生活中去自覺保存作為常人生活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次,民間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活動與高校非物質文化傳承的環境有區別。前者主要在該文化的原生環境中進行,這個特點主要是為了保證某一具體的非物質文化傳承能夠在活文化的情況下進行,以確保這種文化的原生性。但是,這種傳承往往只涉及到單一的一到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比如,蘇州地區的民間非物質文化傳承工作一般只涉及到吳地的昆曲、評彈等。相形之下,高校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是在原生態生活方式或者環境缺失的情境下進行的,但是其優點則是,高校能夠系統地搜集各地、各時、各類、各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能配合多媒體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系統、科學的縱覽。這種全方位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培養青年人的文化自覺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學科細分的視野下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局情況,對各專業學生的文化藝術素質、乃至對其專業的學習都有很大裨益。
最后,高校非物質文化教育工作與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不僅關注對某種小傳統的文化藝術實踐技術的傳承,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個跨學科概念。有觀點認為,在任何一所研究性大學,高校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具有更為理性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關注大量散落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研究它們的現狀與發展情況,認識它們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和原則,盡可能從理論上闡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規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尋求深層次的理論支持;科學地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具體實踐問題,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給予理性的指導。拿2006年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說,推薦項目名單含 518項推薦項目,分屬民間文學(32項)、音樂(69項)、舞蹈(36項)、戲劇(92項)、曲藝(44項)、雜技與競技(17項)、美術(60項)、手工技藝(84項)、傳統醫藥(6項)、民俗(61項)等十大保護類型。對于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資源而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僅僅是518項具體的藝術文化項目,而是涉及到文學(民間文學)、歷史(藝術起源考古)、社會學(人文藝術發展與社會的互動)、哲學(神話的區域宇宙觀)、化學(中藥)、物理(雜技的力學研究)、天文學(氣候諺語中的智慧)等各種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知識的綜合資源。與沒有機構依托的民間個體傳承相比,有更多國家支持的教育機構在跨學科合作研究上更有優點。這種整合型研究只有富有學術傳統的高校教育機構才能勝任,高校能將各種學科的學者組織起來,其跨學科研究成果能達到對一個民族文化記憶的全方位認知。從21世紀的新型大學發展前景看,在高等教育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教學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的重要作用。
此外,非物質文化教育在高校的扎根,對青年學生步入社會也有一定的幫助。法國教育學家莫蘭提出在全球化復雜情境下,教育要給予學生適合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學會在個人之間、人民之間和種族之間,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及其情感。莫蘭為此特別強調全球化、電子數碼化和消費文化時代的人的精神匱乏,這表現在他們津津樂道、滿足于自閉性的視聽享受世界,導致新型的個人自我中心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狀態,直接沖擊未來社會的人際間互愛關系的道德原則。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理解”。就是通過各種文化藝術的熏陶,引導學生能夠“移情”地理解各種社群、各種時代的感情和生活。傳統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往往是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廣大中、下層民眾。只有了解他們的生活內容,了解各社會階層的文化現象,也就是說只有激活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樣式呈現的社會記憶,學生才能從相對封閉的學校環境中順利進入現實社會,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具體措施
中國高校和現行教育體制如何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方面發揮教育功能,是擺在中國教育界面前艱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目前,已經有高校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工作。例如,中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部分大學則針對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成立了地域性的科研機構,如新疆大學與新疆寶亨集團聯手成立了新疆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心,新疆塔里木大學建立了與庫車縣共享的“龜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還有許多研究機構或高校也認識到非物質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建立了人類學與民俗學學院,如西北民族大學;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都開始積極投入到非物質文化研究中;四川大學還建立了“985工程”所屬的文化遺產與文化互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更多的學者正在考慮立足于當下都市文化形態,從非物質文化的形成與傳承、非物質文化的流行與接收、非物質文化的形態與特征等方面展開研究,如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即建立了“國際大都市非物質文化”的比較研究課題組。
但是,上述大都為學術科研點建設,就面對高校學生的非物質文化基礎課程建設還有待加強。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資源應整合到各個相關學科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去,作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面向全校選修。以南京大學為例,目前該大學負責全校藝術素質教育工作的文化藝術教育中心已經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精品課程。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滿足全校本科生的選課要求。針對這種現象,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工作。首先,整合高校相應的院系,如文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傳播學、藝術學等相關部門,結合本專業理論進行課程建設。如,非物質文化藝術賞析;基本理論建設;非物質文化的政策、法律與文化倫理;非物質文化的傳播、創新與擴散;非物質文化建設與當代社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個案與策略;非物質文化形態比較學,等等。
在除課堂教育外的實踐方面,筆者有以下建議。組織相關學生社團(以興趣或者專業為準)在課余時間進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這些學習任務包括協助文化部門和政府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利用現代化的影視技術,科學記錄和保存21世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況,開展調查、登記、攝像、錄音、認定、建檔等工作,以協助高校以及地方政府進行非物質文化學術資源庫、文獻庫、數據庫、影像資料庫的整理和建設;進行田野案例研究;學習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