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政治課;教學法;求知欲;
積極性;教學活動;知行
合一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25—01
當前政治課教學存在兩種不同的教學理念:一是堅持學科知識教育本位;二是堅持人性教育為本。以學科為本位的教育把教師學科化、工具化,而非學者化,造成對人性的肢解。從實踐層面上看,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而以關注人性教育為本意味著:關注每一位學生(具體的、獨特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興高采烈或冷漠呆滯,其樂融融或愁眉苦臉);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為有教養的、自尊自信的人)。 從這兩種教育理念的區別不難看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學關系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新的教育理念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互動活動。互動是指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學生)與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尋求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那么,在政治課堂上,政治教師應具體怎么做,才能達到教學相長,讓師生成為“學習政治課的共同體”呢?
一、抓住學生心理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欲
學生普遍存在“喜新厭舊”的心理,如學生課下聊天提起“奧巴馬,薩科奇,朝核問題”時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課卻無精打采哈欠連天。這一現象足以說明學生的心理特點。筆者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了利用時事新聞和生動事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因此,政治教師應把時事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引進課堂,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設置現實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愿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所以,教師要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解決“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最能體現創新教育的一個途徑就是創設教學問題情境,即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為此,在教學中應設置情境。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其思維,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讓學生扮演一些角色,這些角色包括“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滿18周歲,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然后讓其他學生斷定這些角色中哪些具備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研究教材內容,優化設計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應當是一種有序的、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在強調學生參與積極性時,并不能對學生放任不管,應當是在有組織的前提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做到:在內容上,應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和值得探究的問題展開活動,做到恰到好處,以保證活動的針對性;在方式上,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力求讓絕大多數學生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在時機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奮點展開活動,在參加興趣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對初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四、開展實踐活動,體現知行合一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貫徹理論聯系實際,達到理論性與現實性相統一,這既是教育的目的,即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決定的,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客觀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精選案例,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相關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綜合,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行統一是政治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它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并進而將之運用到實際行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議一議”等欄目,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在調查的基礎上寫出報告,以便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