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創新能力;教育
觀念;問題情境;物理學史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54—02
創新教育是時代的呼喚,是培養創造型人才,建立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物理學科的本質特征,決定了物理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如何邁向此目標,作為物理教師,筆者作了深入的研究。現根據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更新教育觀念,營造創新氛圍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我們把學生當成了容器,實行了灌、擠、壓的教學模式,而忽視了他們是會思考、會探索、會創新的鮮活的生命體。盡管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教育思想和方法經歷了多次大的改革,尤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素質教育的號角,吹響了祖國大江南北,波瀾壯闊的課改洪流,強烈地撞擊著每位教師的心靈,但我們還是沒有完全打破“傳統”和“經典”的束縛,沒有真正建立起“以人為本,啟發創新”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把素質教育與升學教育對立起來,仍然在扼殺著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從科學發展觀來看,教師僅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評估者。教師要真正做到自我革命,淡化自己的權威角色,強化指導功能,實現由管束走向導引的轉變,即只能把自己當作指導、啟發、激勵學生學習、求知、創新的引路人。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之間坦誠相見、感情溝通、智慧碰撞,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1. 質疑式問題情境
質疑,即疑問,是發現問題的信號,解決問題的前提。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在教學中,如果我們有意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自然會提出新的問題。例如,在教學“物體的浮沉條件”一節時,我們將同一個雞蛋分別放在清水和鹽水中,發現雞蛋在清水中上浮,而在鹽水中下沉,學生看到這一現象,很是疑惑,便提出問題: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條件取決于什么?
2. 懸念式問題情境
懸念是由學生對所學現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決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它使人一時猜不透、想不通,但又丟不開、放不下。所以,懸念式問題情境的設置,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大腦中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
3. 矛盾式問題情境
教學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抓住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認識和理解的差異,挑起矛盾,引發爭論,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索動機,提出新的問題。
啟發建立假說,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無論是科學家的探究還是學生的探究,都需要從大量事實證據中得出科學規律,而假說作為科學探究的前提,能夠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釋信息提供一個策略。例如,在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時,學生會根據磁場和導體切割磁感線會產生感應電流,建立這樣的假說: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跟磁場方向有關,也可能跟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方向有關。正是在這兩個假說的指引下,學生可設計出如下的實驗方案:保持導體的運動方向不變,改變磁場的方向,看感應電流的方向是否發生改變;保持磁場方向不變,改變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的方向,看感應電流的方向是否發生改變。
顯然,假說并不是隨意的猜想,必須要有一定的經驗根據或理論根據,建立假說時,學生需要積極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和嚴密的推理。當然,假說具有猜測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思維品質以及自我調控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在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后,需要運用聚合思維對其進行逐一推敲,看看哪些假說明顯有錯誤,哪些假說可整合,哪些假說可成立,哪些假說目前無法驗證等。
注重科學探究,培養創新能力
物理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活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課內探究活動,另一類是課外探究活動。
課內探究活動主要由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與學生一起精心設計探究方案,指導學生在課堂內按計劃進行。課堂探究內容的選擇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應是物理課程的核心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內容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三是內容要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課外探究活動一般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要由學生自主設計探究方案,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活動。探究內容的選擇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理知識的應用,如在學習了“測定大氣壓”后,可以制作簡易氣壓計;學習“電磁繼電器”后,可以設計制作某種指示器。二是課內學習內容的延伸。三是物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綜合的應用。如環保方面的問題,能源方面的問題,保溫性能的問題等。當然,選擇的內容,針對性要強,學生要便于操作。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最大的困難是不會確立探究方案。此時,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時刻提醒學生要始終把握探究目標,建立由目標確定原理,由原理確立方案的思路。同時,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
滲透物理學史教育,培養創新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適當滲透物理學史教育,滲透科學家的故事,再現知識產生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將無疑有利于學生創新品質的培養。如,瓦特深受水沸騰引起水壺蓋振動現象的啟發從而發明了蒸汽機;牛頓由對蘋果落地的深思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通過這樣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無處不在,創造就在身邊,物理這門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物理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教師要時刻注意教學思想的傳承與創新,適時引入與教學有關的科學新成果,把教學從課內擴展到課外,從校內擴展到校外,同時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