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圖式;
關鍵詞;閱讀期待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27—01
圖式指的是人們整體知識的網絡或組成部分,包含在圖式中的知識是對世界約定俗成的知識。閱讀的圖式理論認為話語本身是無意義的,它只是為讀者指路。而閱讀理解是在適當的圖式中填充空白。
那么,如何優化學生的閱讀圖式呢?圖式的優化一方面是不斷地積累和豐富圖式,另一方面則是探討激活圖式的有效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
注重“關鍵詞”,豐富圖式
關鍵詞可以是課文中本身就存在的詞,更應該是一種類屬化的詞或概念。對關鍵詞的探尋、玩味和把握是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很值得教師認真研究和探討。
如魯迅的《秋夜》開頭說:“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反復修辭格的圖式學生是具備的,因此學生讀到此,并不會有這種寫法是重復、啰嗦的看法,甚至進一步理解到這種反復有助于表達作者某種特定的情感。但由于棗樹并無復雜的情感和文化性的豐富內涵,學生得到的無非是在“我”的后園墻外有兩株棗樹這樣一個事實性的判斷,學生反而會認為這是重復、啰嗦。教師此時應引導學生朗讀開頭部分,在誦讀中涵詠、體味接下來的這句話:“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平生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并引導學生將上下兩句結合起來進行整體理解。由于“天空”一詞具有極大的開放性意義,學生自然會認為“奇怪而高”也是反復,本段表達了作者無限孤寂的情感思緒。達成這一理解的關鍵,是“反復”這一修辭格和“互文見義”的理解策略,它們不存在于文本表層,而隱含在文本結構之中,是種屬的“關鍵詞”。在對文本的讀解實踐中,要不斷修正和豐富這種類屬化的關鍵詞,并進而豐富學生理解的圖式。
關注閱讀期待,激活圖式
接受學理論認為,讀者總是帶著一種期待心理開始解讀文本的,這就是接受學中所謂的“接受視野”。針對當前的閱讀活動來說,先前的心理圖式便現實地成為閱讀主體的準備狀態。
在閱讀活動中,伴隨著閱讀內容的每一個刺激,讀者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激活并啟動相應的心理圖式。圖式的激活是指一些文章的刺激物向讀者示意尋找和想起相關圖式完成任務的過程。如果首先被激活的圖式水平較高,這一高水平的圖式就會期待低一級的圖式的呼應,以便與之共同發揮作用,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當學生的預期同文章所講內容一致時,圖式將促進學生對文章的迅速理解。例如閱讀朱自清的《綠》之前,學生以前學過的散文《春》和對“綠”的直覺性感知就成為閱讀的準備狀態,促使學生形成這樣的預測:這篇課文同《春》一樣,是一篇散文,作者在描繪“綠”的同時,贊美蓬勃的生機,語言清新秀麗,是一篇美文。通過閱讀感知,學生的預測與文本的描述相一致,理解順利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讀者的預期與文本的描述不一致時,雖然可能產生對文本理解的障礙,然而在教師有效的指導下,經過學生主動、積極的思考,一旦這種不一致得到調整,又會更大程度地拓展學生的心理圖式,豐富其閱讀經驗。
例如,魯迅《祝福》寫“我”初到魯鎮,與魯四老爺初次見面的一段文字: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長一輩,應該稱之曰‘四叔’,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他比先前并沒有什么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胡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說我‘胖了’,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
借助已有的大量魯迅作品的豐富圖式和教材對陌生詞諸如理學、監生的解釋,學生可預測到魯四老爺是一個保守頑固的舊派人物。但在讀到“一見面是寒暄”時,學生是不會預測到“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這一舉動的,但稍加思考或略加點撥,學生就會明白這正是道學家虛偽性的表現。然而,當讀到“這并非借題在罵我”時,借助教材對“新黨”的解釋和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學生自然會產生是在罵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預測,這與小說的描述顯然不符。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特別注意“還是”一詞的意義,并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取康有為后來已成為保皇黨反對辛亥革命的背景知識,經過一番思考,學生茅塞頓開:在辛亥革命發生十多年后還罵康有為是新黨,可見魯四老爺是多么孤陋寡聞,閉目塞聽,又是何等頑固可笑。這樣,學生理解的深度自然就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