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智障兒童;愛心;和諧班
集體;家校聯系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20—01
智障兒童有以下幾個特點:1. 學習速度緩慢,對于學習到的事物很難內化或轉移到日常生活當中,理解力不強,在學習抽象知識時有困難。2. 記憶力方面,對某一事物要不斷學習才容易記住。3. 舉一反三的能力及用經驗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在學校中往往有一定數量的智障兒童隨班就讀,對于他們這個特殊的弱勢群體,需要教師的格外關愛。作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如何因材施教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若不去深入細致地研究,就會讓智障兒童喪失信心,差距日遠,最終游離于班級之外,貽誤智障兒童的前途。
智障兒童智力差、天資低,應當用特殊方法去教育。
愛是世界上最動人的語言
我班有一名學生,由于小時候生病打針時傷到了神經,影響了他的智力,成了重度智障。在剛剛接觸他的時候,我發現很多課他聽不懂,上課時不是睡覺就是玩耍,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從來不交作業,也不和同學交流,有自卑心理。首先,我調換了他的座位,把他安排在第一排,與班長坐在一起,這樣做不但老師可以隨時關注他,而且還可以讓學習好的同學幫助他。其次,經常表揚、鼓勵他,哪怕是極小的進步也要對其進行表揚。這一舉動讓以前備受冷落的他受到感動,慢慢地他上課開始聽講了,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作業,也不再去干擾別人。
真情投入,營造溫馨和諧的班集體
班級是一個大家庭,同學和老師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員。班主任要經常和智障學生談心,讓他們明白在這個大家庭中每一位同學都是平等的,都是班級的主人。讓他們遵守紀律,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同時也讓其他同學在平時經常幫助、關心他們。在學校生活中,無論是外出參觀還是學校組織的運動會、校園文化周等各項活動,讓他們和其他同學一起參加,消除他們的自卑感。
搭建“家校聯系之橋”
家長是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家校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是促進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保證。
我班有一個性格內向的智障學生,膽子特別小,不敢與同學交往,不愿參加活動,甚至上課時想小便都不敢說。在與家長交流時,我發現其母親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智力有問題,認為是學習態度的問題。我開始耐心地做家長的工作,讓他父母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打罵、訓斥孩子,不要給孩子制造緊張情緒,經常鼓勵孩子。并指導家長平時多帶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識地接觸鄰居家的小孩子,鼓勵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里,我更是關注這個孩子,為他提供參加活動的機會,找性格外向的孩子與他親近,稍有進步,我就給予鼓勵和表揚。經過兩個學期的密切配合,孩子進步很快,能主動與我說話,也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戲,“六一”兒童節時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文藝演出。
注重個別化輔導
在教學過程中,在關注全體學生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智障學生的個別化輔導,注意教育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每一個教育契機。比如,在一次口語交際課上,我讓學生做有關“環境保護”的模擬采訪,一名智障學生所在的小組大膽地推薦他擔任被采訪的角色,讓他上臺表演。他上臺表演時和小組其他成員配合得非常出色,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還有一次,體育組要派幾名男同學搬體育器材,無意中我看到了他那渴望的眼神,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安排他也去。那天他非常高興,課堂作業寫得比平時干凈整齊多了。
智障兒童需要老師的呵護、同學的幫助和社會的關愛,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正常地融入社會,健康而快樂地生活。幫教一名智障兒童成長,他和他的家庭會感到教育的溫暖。在學校里,關注智障兒童、關愛智障兒童就是保障每個公民享受公平教育的權利,體現了一種社會人文精神,使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以慈母般的摯愛,關心、呵護、幫助、教育智障兒童,這是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