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音樂教育;學生;看法;
理解與尊重;教師;駕馭
教材;研究型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39—01
一、學生對學校音樂教育的看法
1. 學生對音樂課的看法。雖然課改后中學音樂課的教學質量較以前有了明顯改善,音樂教師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但在學生的眼里這些還是不夠的。
進入中學的學生,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學校音樂課的喜愛程度有所下降。音樂是年輕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他們融入社會的重要標志,為什么音樂進了教室之后會變得不“美好”呢?因為大部分青年人是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獲得音樂的,還有一部分通過網絡獲得音樂資源,并能用手中的MP3互相交流、傳播,這就讓他們覺得獲得音樂很容易,不用專門學習。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表現出愿意在學校學習音樂的意愿。
2. 學生對音樂教師的看法。學生對音樂教師是充滿期待的。他們認為音樂是美好而愜意的,潛意識里的認同感使得他們覺得理想中的音樂教師應該是這樣的:廣泛地了解多種音樂,包括通俗音樂;不但是學生音樂學習方面的專業老師,而且是他們的心靈導師和朋友;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能夠通過網絡引領他們暢游各種音樂領域等等。
與學生的期待相矛盾的是:大多數教師在成為音樂教師之前學習的都是古典音樂,他們更重視高水平的唱奏技巧、音樂知識、視唱水平等方面;在成為音樂教師后,學生音樂水平的參差不齊,工作開展得不順利,課堂紀律、工作條件、教學經驗不足等因素的困擾,使教師們尚未做好充分準備便倉促地扮演起教師的角色,使他們的地位更加被動、茫然。
二、理解與尊重的回歸
其實,學生和教師之間是沒有矛盾可言的,解決問題的根本在于教師對主導和主體的把握。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運用已有的技能、知識,使學生的求知興奮點和教學重點相吻合。同時,應不斷努力提高除音樂以外的其他修養和非音樂技能,彌補與學生之間的情感缺失,把握好課堂中“教與學”這個杠桿,實現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
事實上,學生們更喜歡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老師,因為教學工作是一項面對人的創造性活動,理應以學生為本。通過溫馨、和諧的教學,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所期待的。但是,尊重學生不等于盲目順從學生,教師應建立一些規則,通過規則實現音樂課堂上的理解與尊重。如:1. 當音樂響起時,應安靜地傾聽;2. 當別人發言時,要認真聽,不能破壞課堂氣氛等等。當這些規則成為學生的習慣后,出于對學生們喜愛通俗音樂的理解,教師應搜集一些通俗音樂中的優秀作品供學生欣賞,以達到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三、正確地組織、駕馭教材
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正確地實現、完成教材的目標要求是首要的教學任務。新教材允許教師用有效的方法來整合教材,即正確地組織、駕馭教材。教材在組織形式上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經驗兩方面進行選編的,而中學階段偏重以學生的音樂經驗來選編教材。
因此,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以往的音樂體驗,設計的課堂教學內容應與學生喜歡或熟悉的體驗有關。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關注音樂,反復聽賞音樂,不斷突出音樂的“彌漫性”特點,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其次,要善于發現教材中的知識邏輯、內容重點和技能要求。這是組織、駕馭教材的最大難點。即不能把每節課都孤立地看待,而要聯系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音樂體驗,努力在音樂課堂中體現出音樂的特點,而不是其他非音樂技能。如:湘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流動的音符”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十分明確:通過反復聽唱中國民歌,熟悉各地的民歌旋律,掌握民歌創作的一般手法——重復。這一課的技能要求也是教學難點:分別用同枝換葉、同頭換尾的方法創作八小節的簡單旋律。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創作熱情,不時展示出精彩的創作片斷。這種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知識遞進層次使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識要點。
四、做全新的研究型教師
如何讓學生從心里認同并接受學校的音樂教育,音樂教師應進行以下三方面的補充:1. 廣泛地接觸各種音樂形式,主動吸收其他相關文化;2. 做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實踐者,努力進行教學研究,提升自身的教研水平;3. 努力學習其他非音樂技能。
我認為第二點最為關鍵,因為教育科研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開展教育科研是教師的分內之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應內化為教師的工作方式。教育科研就是鼓勵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雖然教師成長的道路不止課題研究一條路,但課題研究一定是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