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新課改;校本教研;研究者;有效
研究;微型研究;深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2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22—01
“校本”的含義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基于學校,三是在學校中。為了學校,即研究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基于學校,就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通過專業培訓、課程設置、主題研討等活動,使學校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在學校中,讓全體教師都樹立“學校自身的教育教學問題必須由自己來解決”的觀念。
教師成為研究者
20世紀60年代斯騰豪斯就提出了“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點。 他認為,在未來的課堂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必將占據主導地位。這種變化必然給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帶來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諸如對教育傳統的繼承與批判問題,對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問題 ,對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對未成年人的培養與教育以及對新課程評價標準問題等都很值得研究。在具體工作中,怎樣把改革理念落實到每一項具體的“教”與“學”以及管理過程中,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與改進。因此,教師的工作方式面臨一個重新定位的問題。教師不僅需要以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態度加強自身的修養, 用童心關注學生的表現,欣賞學生的想法,重視學生的問題,接納學生的意見,寬容學生的錯誤,滿足學生的需要,還要走出封閉的教室,學會與他人平等協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同時還要會“教”書、“用”書、“編”書,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為學生設計和開發靈活的探究性、體驗性課程。把學校和課堂真正視為自己實踐和研究的場所,“靜”下心來讀書,“動”起身來實踐,“拿”起筆來寫作。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無聲中滋潤受教育者的心田,在普通的工作中升華自身的價值。
明確主題有效研究
針對學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難、熱、疑問題,可由學科組集體討論,確定主題后讓組內一兩名教師為主要研究者,首先形成書面的學術研究報告。事實證明,這樣的研究報告,既有教師日常教學中的共同問題,又有報告人圍繞問題進行主題探究后的實踐經驗,因而具有很強的教學針對性,對指導學科教師革新教學理念有直接幫助。學術主題報告內容主要包括問題背景與研究價值、問題癥結與解決方法、問題延伸與后續思考等。這一活動的基本程序是:根據學科組每月確立的研究主題,確立有效備課課題,先由組內一位老師負責教學設計,然后開設一節研討課,全體備課組教師參加聽課,并從不同角度記錄課堂教學過程,課后再集體進行反饋交流,最后根據反饋交流中受到的啟發,每個教師選擇一個角度寫成教學反思文章供全校教師交流學習。統計結果表明,這種形式的研究活動,對提高全體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很有幫助。
重視微型研究
“小課題”是針對校方組織的大課題而言的,是教師在自身教學過程中感到困惑的小問題。所有“小課題”基于教師自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研究融主題教研活動、有效備課及更多的日常教學活動于一體。實踐證明,這樣的“小課題”研究,既不會分散教師的課堂教學精力,又能較好地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日常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它是基于教師個人遇到的問題而產生的小型教研活動,更能反映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講,它是學科組教研活動有益的補充和有機的組成部分。
聚焦課堂深入研究
為使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有技術層面的支撐,學校要組織學科骨干進行培訓、研討,并成為學校學科建設第二階段活動的主題,這就是專業化的課堂教學討論。如,通過專家報告、主題發言、案例分析等方式,逐步使教師掌握非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研究,事實表明,專業化的課堂教學討論,有助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高質量的精品教學。一方面,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另一方面也隨時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而能有效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