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教學氛圍;教學目標;問題設計;
當堂作業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A)—0028—01
沒有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其結果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研究的課題。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要構建有效的中學語文課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主與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和學生一起分享,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觀念,以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揚民主教學思想,讓學生始終擁有安全、自由、開放的心境,無拘無束,敢疑敢問,敢說敢為。在課堂上教師只有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才能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清晰的教學思路,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首先,教師要理清教材中各項內容的編排線索,善于將某一知識點放置于這一單元、這一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來審視。這樣,才能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后面的知識點作準備的。其次,要在細節上學會推敲。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句提示語言。教師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講起課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另外,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制定教學目標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不能根據教師個人的偏好,一味追求“時髦式”教學。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反映出“中學”的特點,這樣才能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去。
三、巧妙設計問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有效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教師應通過巧妙設計問題來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另外,還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提問。同時,提問要集中,不能太散亂。整體性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提問時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目標。同時,還可以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想清晰、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鏈”。
設計問題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這樣就既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是一種劃分方法。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準,又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自然就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勤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思考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他們才有可能跟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能獲得實效。
四、趁熱打鐵,當堂練習
語文課往往是“君子動口不動手”,寫的訓練常常被擱至課尾,拖到課外,課堂書面作業變成課外作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證明,把練筆落實在課堂,讓學生當堂寫,通過教師的巡視指導,可以端正學生的寫作態度,提高其寫作水平。所以,不要對學生說“沒寫完的下課后寫”。家庭作業也是一種練習。教師布置家庭作業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家庭作業要難易適中,以便讓家庭作業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