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游戲;表演;討論;習作;電教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A)—0047—01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語文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愉快的情境,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因而,我們應在現代語文教學論的指導下,根據小學生具有喜新、好奇、厭靜、善動、要強的心理特點,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他們傳授知識,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潛能。而把活動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戲,使學習生動有趣
游戲是小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習和游戲不能截然分開,而應相互滲透。學生在游戲中可以掌握新的學習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兒童喜歡游戲、喜歡玩的特點而設計活動:可用念兒歌的方式學拼音,用猜謎語的方式學生字,用游戲的方式學課文。
如:教《比尾巴》一課時,根據學生喜歡“小貓釣魚”的游戲,我將字寫在剪好的不同魚的卡片上,讓他們釣自己喜歡的魚,并讀出上面的生字,再組成詞語。釣到大魚的同學,還要用組的詞語造一句話。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做著游戲,思維異常活躍,學得有滋有味。可見,適當地安排一些游戲活動,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活動能力、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表演,寓教于樂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有了學習的動力,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才是進取的、積極的、主動的、熱烈的。
如:在教學《山羊過橋時》,我在講臺前畫了一條線當獨木橋,讓學生表演過橋。當他們走到橋中間時,有退回去讓別人先過的,有先把別人扶過橋的,還有結伴同過的等等。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實現認識的內化,促成理解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討論,活動中激發思維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喜歡學生規規矩矩地聽、記。顯然,這樣是不能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的。在教學中,我把討論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師生處于平等地位,著力營造寬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想說、敢說、善說。
如:在學習了 《秋天》一課后,學生知道了小鳥眼中的秋天是藍色的,小牛眼中的秋天是金色的,小鹿眼中的秋天是紅色的。于是,我提出:那么,秋天為什么不是綠色的呢?此時,同學們像炸開了鍋似地討論起來,有的說秋天可以是綠色的,因為窗外的冬青、松柏仍然是綠色的;有的說春天才是綠色的,秋天只有一點點綠;有的說秋天是紅中有綠……通過討論,大家對秋天認識得更深刻了,大家心目中秋天的顏色也更多了,更美了。
習作,訓練中力求升華
學生習作水平的高低是檢驗語文學習效果的集中體現,因而,對學生不失時機、有目的地進行習作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如:《莫高窟》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這段話是“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具體化,運用了排比,句子顯得整齊,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于是,我讓學生以“課間活動豐富多彩”為中心句,依照上面的寫法,寫一段話。
寫作訓練的開展,是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內外緊密結合、互為補充的過程,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電教媒體,激發學習熱情
電教媒體就是指幻燈、電影、電視、錄像、廣播、計算機多媒體等。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而電教媒體有“刺激”器官的作用。電教媒體投影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簡便,具有替代板書、放大圖像、展示課程內容、渲染情境等多種功能。教學時,學生看到真切的畫面,聽到有聲有色的解說,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能激發他們聽、說、讀、寫和學習字、詞、句、篇的興趣,豐富教學內容。
如,教學《王二小》一課時,我先放錄像讓學生觀看現代少年兒童幸福快樂成長的場面,然后再播放王二小把敵人帶進八路軍的埋伏圈的動人場面,從而激發了學生保衛祖國、熱愛祖國的熱情。由此,學生的思想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活動中趨于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