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校園文化;物質文化;精神
文化;制度文化;外部環境;
建設
〔中圖分類號〕 G40-0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14—01
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辨別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說,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石。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于校園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學生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如圖書館(室)、文化長廊、閱報欄、雕塑、黑板報、墻報等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物質文化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激發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學生的不良風氣和行為,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它是一個學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最能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具體表現在校風、教風、學風上。良好的校風對學生有強大的感召力,學校要通過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活動使每一位學生的集體觀念日趨鞏固和發展,形成熱愛集體的良好風氣。好的校風可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起到催人奮進的作用,對學生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御力量,可以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抓好校風建設必須抓好教風建設,教師要樹立起實事求是、團結協作、高效嚴謹、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敬業愛崗、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教風,這樣才能引導和促進學生形成勤奮學習、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優良學風和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有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以培養優秀人才為目標,通過開發校本教材,創辦校報校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展演講比賽、主題班會、團隊會、讀書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風。
制度文化建設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辦學傳統和規章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學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外部環境建設
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同社會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只有面向社會,借助社會的力量,校園文化才能更好地發展。一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共建校園文化,立足校內、面對學生、依靠社會,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化進程。要從社會發展對學生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社會化要求著手,拓寬活動領域,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要跳出學校小圈子,既融于社會大環境,又具有自身特色,同時使校園文化得以擇優而從、兼收并蓄,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二是校園文化在活動空間上要打破以往條塊分割的格局,代之以跨系統、跨行業的橫向聯系。在活動時間上合理安排,以業余時間為主,充分利用課堂以外和節假日時間。在活動形式上根據實際情況,做到靈活、開放、動態、多樣,適應不同年級、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學生的需要。比如,請司法人員作“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報告,請老紅軍作“感恩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報告等。三是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建校園文化,變“獨角戲”為“大協奏”,爭取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四是校園文化活動陣地不僅要立足于校園,而且還要面向全社會,充分利用社會文化陣地為學生服務,如文化宮、科學館、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革命圣地、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等,并在這些社會文化基地中開辟校園文化活動陣地。同時,還應爭取大眾傳播媒介和社會文化部門的支持,在報刊、電視臺中開辟學生專欄、合辦學生節目,形成一個多方面、多渠道的立體式校園文化教育網絡,營造一個有利于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