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家庭教育;自我生存;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19—01
學生上了中學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際關系的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系列變化,他們會遇到很多困惑和問題,也將面臨更多需要自己親自處理的事情,這時父母就需要以朋友的身份來幫助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的真實感受,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訓斥,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創造孩子成長的寬松氛圍。父母必須想方設法給予孩子足夠的信心和信任,給予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支持。以家長制方式教育孩子不僅不會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反而會限制孩子創新能力的發展,使本應最密切、最親近的親子關系出現隔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會犯錯誤的,根據對待錯誤的不同態度,孩子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在父母教育后能主動承認錯誤,積極地反省檢討自己,并及時改正錯誤;第二類是表面上誠懇地承認了錯誤,但是從不主動改錯;第三類是從不承認錯誤,也不主動改正錯誤。作為父母最難教育的就是后兩類孩子,因為第一類孩子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孩子由于自尊心強、愛面子、逆反心理較強等原因,不能從內心真正接受父母的幫助和教育。即使有的孩子犯了錯誤后表示要改正錯誤,但往往也不會深刻地反省和認識錯誤。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不足,讓孩子從內心真正反省和認識到錯誤的危害性,并有戒備心理,進而培養孩子“自我生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自我生存能力
對于自我生存能力,大多數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疊被子、做飯、洗衣等,這對目前很多獨生子女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提高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如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挫折意識等,這是成長的需要。
但筆者認為,培養自我生存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這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學生情感的單向性、認識事物的簡單性決定了孩子做事時往往比較沖動和莽撞。他們很少考慮做錯事的后果,眼前的危機也許能夠看到,但較長遠的危機卻難以預見,等到危機降臨到身邊時就為時已晚了。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我判斷能力還不夠,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及早認識到所做事情的利弊得失,使孩子做到自我認識、自我修正、自我提高。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就是讓孩子自己計劃、安排與自己有關的每一件事情,這也可以分為小管理和大管理,小管理就是自己必須管住自己;大管理就是父母給孩子賦予管理他人或物的責任。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一系列家庭教育活動來實現,因此,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是至關重要的,如家務活動輪流負責制,家庭事務民主討論決策制等。除此之外,要教育引導孩子敢于為自己和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總是想方設法找客觀原因,什么環境不好、教師水平不高等,犯了錯誤時經常找一大堆理由,認為都是別人或客觀條件所致,千方百計為自己開脫,不想也不敢承擔任何責任,結果錯誤一犯再犯,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筆者就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他經常遲到,在教師批評教育下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卻又找借口說他媽媽早上沒有叫他起床。這種找借口推脫的做法表明,他不敢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責任,沒有真正主動地承認錯誤。
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指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能夠深刻反省、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提高改正錯誤的意識和能力。一個孩子只要有了自我批評的意識,才能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端正思想并改正錯誤。
筆者班上有一位學生,他在一周時間里打了三次架,我便引導他進行自我認識,最后他認識并承認自己性格不好、脾氣暴躁。從此之后,他堅持每天寫反省日記。經過半學期的自我教育,他進步很大,后來不但被選為班干部,而且學習成績也有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