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漢語拼音教學;課程資源;
教材;學生;活動環境;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4(A)—0034—02
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對于剛進入小學的學生來說枯燥乏味、比較難學。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一年級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又比較好動的特點,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創設一種愉快的情境,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進行生動、活潑的漢語拼音教學,寓教于樂,寓學于玩,使學生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好漢語拼音。
一、利用教材資源,借助圖畫學習漢語拼音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畫面內容廣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方面,它們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珍品。這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天地,美妙神奇的童話意境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無不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現成的圖畫資源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學好拼音。
教學中,教師要借助這些直觀、形象、富有童趣的圖畫資源,引導學生先看圖認識事物,用自己的話把圖畫內容說出來,再學字母和音節,利用圖畫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這樣既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更有助于他們學好字母和音節。例如:教學g、k、h時,可先啟發學生觀察并說說圖上所畫的內容。銜在鴿子嘴里的橄欖枝、游在水草邊的小蝌蚪、側面形狀像h的椅子、喝水的小同學等都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再學習g、k、h的音和形,學生既有濃厚的興趣,又容易掌握。這樣做既充分發揮了教材插圖的作用,又很好地利用圖畫資源對學生進行了視、聽、思、說能力的培養。
二、利用學生資源,促其主動學習漢語拼音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一塊待開發的富礦。學生的知識、能力、身心發展狀況、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等都是可開發的課程資源。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應當學會自覺、自主地利用可用資源。故而,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觀,引導和喚醒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作用,使其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
1. 巧編兒歌,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兒歌工整押韻、瑯瑯上口、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在拼音教學中,兒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氛圍。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使枯燥的字母學習變得輕松而有趣,不僅學起來生動、活潑,而且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學習單韻母時,教師可把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編入兒歌,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兒歌背熟了,單韻母也就掌握了。例如:大公雞,喔喔叫,攏圓嘴巴 o o o ; 大白鵝,水里游,水中倒影 e e e;……烏鴉的小窩像個u,突出嘴巴 u u u ;小魚躍起吐水泡,像吹笛子 ü ü ü。
由于老師在用兒歌進行拼音教學時的引導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編兒歌也躍躍欲試,他們自己也編出了“張口a,圓口o,小嘴一咧就是e……”的兒歌;學習 “ü”這個韻母時,編出了“魚兒游,魚兒跳,魚兒水里吐泡泡”的兒歌; 在學習聲母時,編出了 “一把椅子h h h,機槍朝上 k k k,像個2字z z z,一棵小苗r r r……”的兒歌…… 在歡快的兒歌聲中,學生很快就記住了這些抽象的字母。
2. 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漢語拼音。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容、創造機會以引導學生由被動的學習方式轉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有效的學習方式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如:在復習拼音時,利用學生姓名這一資源,可讓每個學生先用拼音拼寫自己的姓名,在經過老師批閱、確認寫準確后,再鼓勵他們寫五個好朋友或更多別的同學的姓名,由自己去找相關的同學一一訂正。課堂上同學們“走街穿巷”,異常熱鬧,但沒有一個學生在做與教學無關的事情,他們都在積極、主動地探究自己是否準確地用拼音寫對了其他同學的姓名。
三、開發活動資源,使其快樂地學習漢語拼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為了使學生盡快學好拼音,有趣的活動必不可少。
1. 設計游戲,在玩中學習漢語拼音。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故而拼音教學中可借助游戲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廣泛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可以使孩子們主動、輕松、快樂地學習,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b、p、d、q幾個聲母學生容易混淆,教師可以設計“變魔術”的游戲來使他們分辨清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根小棒和一個半圓環;然后,讓他們把半圓環隨意擺放在小棒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分別組成這四個聲母,并自己邊擺邊讀;最后,再與同桌互相問答,反復鞏固,從而解決這一難點。
2. 運用手指操練法,對比學習漢語拼音。手指操練法簡單易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動手擺一擺、捏一捏等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動腦、動手,在操作中鞏固拼音。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一彎就成o,松開一點就是c,再加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就成g,兩個食指交叉就是 x ,c 中加右手食指就是e等等。可以同桌配合,一個做手型,一個發音。這樣,學生相互協作,既使他們動眼、動口、動腦、動手,又發展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3. 通過動作演示,強化對漢語拼音的記憶。有些拼音用動作演示,直觀明了,好學易懂。如:學習復韻母 ei 時,圖上畫的是一個小男孩高舉一把斧子用力砍一個形狀像“e”的大樹根。小男孩伸直的身子像 i 的一豎,頭頂的斧子像 i 頭上的小圓點。我請一學生表演這個動作,其他學生一邊看,一邊注意聽。該學生一邊使勁砍柴,一邊嘴里發出“ei”的聲音。學生們看到這生動、有趣的表演,都高興地拍手直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很容易記住 ei 的形狀,而且也學會了 ei 的讀音。
4. 創設情境扮演角色,在情感體驗中學習漢語拼音。拼音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例如:拼音部分的復習中,有一道題是把動物與表示它們名字的音節用筆連起來。因此,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把動物帶回家”的活動,讓一部分學生戴上動物頭飾,另一部分學生手拿寫有音節的卡片,根據卡片上的音節,去尋找相應的動物,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學生們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都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但復習了相關音節,而且得到了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教育。
四、優化教學環境資源,不斷感受漢語拼音氛圍
教學環境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教育元素,是“活教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拼音教學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能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拼音的誘因,使學生在學習拼音的時候,保持持久的熱情與興趣。因此,教師要讓那些積極的環境因素發揮作用,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拼音天地,給學生一個時時處處能看到拼音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并注意隨教材內容的變化不斷更換教室內的拼音樂園(如板報、墻報、拼音角等)內容,讓學生體會到拼音就在自己身邊。
五、利用閱讀資源,提前讀寫,鞏固漢語拼音
大量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學齡兒童處于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在學生識字不多的情況下,教師可把拼音作為語言訓練的有效工具,幫助學生選擇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注音讀物,從讀字、詞、句到讀兒歌、短文,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在大量的閱讀中反復運用、鞏固拼音,既可以減小拼音的回生率,又可以使學生初步認識、熟悉漢字,還可以使學生自然地獲取知識,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可讓學生試著用拼音寫話。一開始可讓他們先用拼音寫詞語,待熟練之后,再練習用拼音寫一句完整的話。對寫得好的學生要進行表揚,敢于寫的學生要進行鼓勵,不敢寫的學生要進行幫助,漸漸養成他們寫話的習慣,從而讓他們在老師不斷的賞識、贊揚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強自己寫話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努力探索一條學好拼音的捷徑,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