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教師;素質;責任心;博愛;創新精神;協作
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4(A)—0041—01
教師的職業是崇高的,它不是一種謀生的招牌。教師作為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者不僅需要專業化的技能,更需要豐富的精神世界作為基石。那么,作為新時期的教師究竟應具備哪些素質呢?
一、應具備高度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指一種倫理因素,是對教師道德素養提出的要求。責任,是一種使命,責任心,則是一種使命感。一個教師只有把教書這一職業確認為自己的道德原則,確認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時,工作中才會表現出高度的熱忱和全力以赴的態度。
教師的責任心體現在平凡、普通、細微甚至瑣碎中。教師的責任心源自于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熱愛,以及由此而來的使命感。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時,我們的人民教師一個個挺身而出:德陽市漢旺鎮東汽中學教導主任譚千秋,他用雙臂護住身下的四名學生,四名學生活著,而他卻離開了人世;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教師瞿萬容,用后背擋住一塊垮塌的水泥板,緊緊護住孩子們,孩子們得救了,但瞿老師卻獻出了二十一歲的寶貴生命……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因為,他們熱愛教師這個神圣的職業,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教師博大的愛,才會用鮮血和生命維護師尊,展現出人民教師職業的操守,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偉大師魂!
二、應具備寬大、無私的愛
所謂博愛,指對人類普遍的愛。對教師而言,就是對孩子普遍的愛,即對每個孩子,不論高低貴賤,也不論是“美天鵝”還是“丑小鴨”,都要一視同仁。因此,為了孩子的將來,教師應當像馬卡連柯說的那樣:教師的心應該充滿著每一個他要與之打交道的具體的孩子的愛,盡管這個孩子的品質已非常敗壞,他可能會給教師帶來很多的事情。這就要求每個教師都要有寬廣的胸懷、無私的愛心,能容納每一個孩子稚嫩的心靈。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孩子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孩子的寬容和理解。尊重每個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感到教師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并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在教學中,不想孩子之所想,不急孩子之所急,不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使表面上“和藹可親”,孩子也不會有深刻的感受。
三、應具備開拓創新精神
開拓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要求,是時代進步和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新時期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應試教育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則倡導培養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新時期要求教師應具有相當程度的職業敏感性和創新精神,應跟隨時代奮力前進。
教師擁有了創新精神,工作效率就高,工作效果就好。飛船上天,不是祖沖之的圓周率所能解答的;潛艇入海,也不是瓦特的蒸汽機所能及的。這都是創新的結晶。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塑造靈魂、傳播知識中,如果不能創新、不能發展,那么就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師。
一位好的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注重使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這樣的老師培養出來的孩子必定能適應環境、造福社會。相反,恪守常規的教師教出來的孩子只能是“書呆子”或廟里的“泥塑佛像”,是成不了棟梁之才的。
四、應具備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
所謂團結協作是指人們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任務而聯合起來,相互支持,緊密合作。這個涵義告訴我們,集體是指有共同利益關系的人們按一定利益關系組織起來的聯合體。教師生活和工作在學校這個集體中,教師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就猶如一個人的細胞與機體的關系,每個細胞只有在機體中才能得以生存與發展。一名教師,僅憑一腔熱情來教書育人是不夠的,或擁有一張文憑,甚至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而缺少教育經驗,也是難以取得成就的。因為集體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個人只有在集體中,他的智慧和才華才能得以增強和發展。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的:“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不能靠一個人的勞動……95%的科學技術都靠集體……單干是沒有生命力的。”可見,只有在集體中,大家相互協作,才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現代學校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勞動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是在人們的相互聯系中進行的。要培養好一批人才,既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學校內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秩序地進行。可見,一個團結協作的集體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關鍵所在。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如果沒有這樣團結一致的教師集體,那么所謂正常的教育工作是很難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