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流執政的工黨和保守黨,在政策主張上逐漸靠近,乏新可陳;而異軍突起的自民黨,在當前的選舉制度下,亦難有作為
《財經》記者 王宇
即將于5月6日展開的英國大選,目前呈現三大黨勢均力敵之勢。獨立電視臺的民調顯示,工黨的布朗、保守黨的卡梅倫和自由民主黨(下稱自民黨)的克萊格的支持率分別為20%、26%和43%。
于2007年6月接替布萊爾執掌工黨的現任首相布朗,先是此前被爆出黨內議員“報銷門”事件,后被媒體批脾氣暴躁、虐待下屬。而他的對手是執掌保守黨四年半并喊出“新托利”口號(托利黨為保守黨前身)的44歲的卡梅倫;以及號稱要給英國政治帶來“切實改變”的自民黨主席,43歲的克萊格。
這三位黨派領袖都是第一次參加英國大選,且在英國第一次大選電視辯論會場上同臺較量。經過4月15日的“內政辯論”和4月22日的“外交辯論”的熱身后,下一場即是4月29日“經濟與稅收”的終場辯論。
“選克萊格,得布朗”
保守黨領袖卡梅倫4月19日聲東擊西,高調提出“選克萊格,得布朗”(Vote Clegg,get Brown)的競選口號,言下之意:按照目前的政治制度,如果選民給自民黨投票,最終入選的卻會是工黨——此舉不啻為競選策略的高招。
本輪大選的選區從上一輪646個增加到650個,每個選區均構成下議院的一個議席。英國大選制度簡單說就是各選區選出自己的議員,而議會中議員席位超過半數的政黨,即成為執政大黨并組閣政府。
此外,英國采用“最高票者當選制度”(First-past-the-post),也就是說,在一個選區內得票最高的候選人即獲得整個選區,在議會中占領一席。在這種制度下,即便自民黨的候選人在本選區獲得49.9%的選票,只要工黨候選人獲得50.1%的選票,自民黨就無緣該議席。
這樣的選舉制度顯然有利于在全國選情中有廣泛分布的大黨,即:工黨與保守黨──他們追求的不是某一個選區的絕對優勢,而是整個選情上的相對優勢。相比之下,自民黨的選民則往往在某一選區過于集中,使其高支持率成了被浪費的選票。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自民黨的克萊格憑借選民們的支持異軍突起,但從目前三大黨派在650個選區的分布狀況來看,卻很難獲得翻盤性的優勢——它可能得到選民的大量票數,卻不能拿下足夠數量的選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主任馮仲平教授對《財經》記者說:“人們開始傾向自民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對保守黨和工黨不滿,但暫時還沒有到全盤修改當前選舉制度的地步。”
現行的競選制度不能使競選結果和民眾的意愿相統一,便留下許多詬病,許多小黨的領袖甚至認為,這是英國民主的危機。英國的選民也知道,由于上述原因,他們無法通過選票把年輕且活力十足的克萊格變為首相。而卡梅倫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一心理,在4月19日振臂疾呼:“當前的選舉制度陷入泥潭,我們需要變革!”
卡梅倫的保守黨班子亦因此調整了本黨的競選策略,不是一個勁兒地強調“新托利”的“新”,而強調投自民黨的票只能助選工黨——減少投保守黨的票,就是幫助了工黨。
有趣的是,繼保守黨之后,工黨也仿效這一策略,推出如出一轍的口號:“投克萊格,得卡梅倫。”(Vote Clegg, get Cameron)當然,最想求變的還是自民黨。“只有自民黨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被稱為“英國奧巴馬”的克萊格說。
“懸浮議會”
從2008年8月開始,保守黨幾乎一直保持著對工黨10%以上的民調優勢,工黨則保持著對自民黨10%以上的優勢。但這一切在2010年4月15日首次電視辯論之后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當日,保守黨和工黨的支持率均發生3個百分點的較大跌幅,自民黨則獲得近5個百分點的漲幅。次日,自民黨支持率首次超過工黨;4月19日,自民黨支持率以小幅優勢再超保守黨,成為聲望最高的政黨,被人們稱為“黃色猛沖”(黃色代表自民黨)。
沒有執政黨的劣跡斑斑,也沒有保守黨的金融裙帶,自民黨通過對議員“報銷門”的指責,對銀行高管“獎金門”的抨擊,在金融危機后的復蘇階段,干凈利落地獲得了民眾的支持。
4月19日,特比特爵士(Lord Tebbit)預言,自民黨的“克萊格泡沫”會在5月6日大選前最終破滅。不管自民黨真的會被他一語成讖,還是會越戰越有活力,人們普遍同意,目前很難有任何一個黨能在大選中獲得議席上的絕對多數優勢。這將導致“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出現,即沒有絕對大黨來組閣的議會。
“懸浮議會”并不一定導致聯合政府。如果獲得選票最多但未獲絕對多數席位的黨,無法尋求其他政黨的支持以聯合執政,就會組成一個“小黨”掌權的弱勢政府。
“懸浮議會”會帶來什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貨幣學教授杰克曼對《財經》記者解釋說:“對‘懸浮議會’的通常顧慮是,政府往往伺機舉行第二次大選,為獲得足夠的選票而采取短期政策,而非制定長期政策以解決問題。”
1974年大選后,英國曾經出現過一個“懸浮議會”,給今天的英國人留下不愉快的經歷。而現在,正在金融危機復蘇關鍵時刻的英國,較難容忍一個小黨執政的弱政府,因此,不論布朗還是卡梅倫,如果不能取得絕對性優勢,都可能尋求聯合執政,而不會輕易解散議會,召開第二次大選。
1997年,當時工黨雖為議會大黨,時任首相的布萊爾就提出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的可能性。2009年1月,英國衛報報道說一些政府高級官員已與自民黨成員會面,共商施政大計。2010年1月,布朗首相也提出組成聯合政府的訴求。
因此,大選后自民黨也許會成為香餑餑,成為保守黨或工黨拉攏的對象。“自民黨很可能堅持改革選舉制度的主張,以此作為與保守黨或工黨聯合組閣的交換條件。”杰克曼教授說。
求變不易
保守黨和工黨曾經有兩次大的執政輪換,都發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1979年大選,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明確提出市場化和自由主義而成功獲勝;1997年大選,工黨領袖布萊爾靠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吉根斯提出“第三條道路”——實行中間偏左的經濟政策——而獲勝。但在本次大選中,不論保守黨還是工黨幾乎都沒有什么理論護航。
雖然英國人已經厭倦工黨13年的執政,而保守黨也不斷提出“新托利”的口號,但輪流執政的兩黨事實上走得越來越近。就像在沙灘上叫賣冰棍的兩個小販,為了獲得更多的顧客,最終都來到了沙灘的中間。
雙方均面臨如何在刺激疲弱的經濟復蘇和控制政府財政赤字中尋求平衡,雙方的藥方只有少許不同——工黨表示要緩慢減少財政赤字,并加大部分稅收;保守黨則表示要大幅減少政府支出。
臨近大選最新出爐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尤為重要,這些數據或將成為工黨的救命稻草,或是棺材上最后一根釘。
受到石油價格的推動,4月20日公布的英國3月消費物價指數為3.4%,超過2月的3%,也超過了英格蘭銀行制定的2%的目標。保守黨立刻抓住工黨的這一把柄,其影子財政部長哈蒙德指責布朗的增稅措施會加重普通居民的生活負擔。
但保守黨激進的削減財政預算政策也給英國經濟圈和金融界帶來些許不安。“英國經濟中金融業占較大比重,因此經濟界注重政府對金融業監管以及財政政策的尺度將如何延續。”對外經濟與貿易大學副教授崔凡對《財經》記者說。
此外,保守黨的卡梅倫和影子財長哈蒙德等主要領袖都比較年輕,未曾參加過撒切爾夫人或此后的梅杰政府,許多人擔心保守黨的執政能力,這也是2010年2月以來保守黨和工黨支持率逐漸接近的原因之一。
在被自民黨奪走大量票源的情況下,逐漸靠近的政策使工黨和保守黨之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目前,它們正對那些搖擺選民(swing voter),特別是城市選區加強攻勢。保守黨在選舉策略上,進一步貫徹前黨領袖撒切爾夫人1987年提出的“我們需要瞄準城市內部”;而工黨為爭取以城市的中產階級為主的中間選民,也再次表明 “我們是支持商業的政黨”。
但到目前為止,兩黨都未提出任何具體削減政府支出或是加稅的措施,它們都擔心因此對方抨擊,進而在5月6日的大選中失去目標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