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屬于讀者”等四則
《財經》屬于讀者
編者按:4月16日,《財經》雜志在北京舉辦讀者日活動。近兩百位讀者朋友參與了互動活動,并在與編輯部同事交流中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對此由衷感謝。舉行讀者日活動是《財經》10余年的傳統,我們將更好為讀者服務,《財經》永遠屬于讀者!
自家人無需客套
——寫給《財經》2010年
本人看《財經》年頭多了點,算老讀者吧。可能是閱讀口味的變化,2009年終時本想放棄,但總覺得有點不舍,一猶豫,秘書又給續了,本來的《告別信》反而沒法寄了,又接到了讀者日活動的邀請,那就寫點希望和建議吧。
我希望《財經》能讓新的團隊更貼近專業,貼近第一線,不要僅依賴互聯網、依賴中外專家,要去財經、商業和市場的前沿,深入廣大中國二、三線城市直至農村。
中國作為最活躍的經濟體和社會,怎么可能沒有好文章寫呢?
我建議《財經》組織富有財經實務經驗(與那些只會在書齋里碼字的學者相對)的讀者與主編團隊互動,多聽一些反面和批評意見——其實,為高端客戶組織見面會,目前很流行——前些天巴菲特和喬布斯還在這種會上討擁躉們的好呢。
建議你們給一線年輕記者們多一點培訓。我說的培訓,不是泛泛的什么MBA、EMBA課程,而是真正的是商業技巧(如一些行業的行規、潛規則、一些人以前和現在如何鉆法律空子、如何駕輕就熟的糊弄部委、如何逃避各種審計等“實用技巧”)方面的知識,省的他們在一線被人糊弄了。
北京讀者 蘇江濤
提醒李書福
(《財經》2010年第8期“李書福接牌”)
首先,佩服李書福的勇氣和魄力,也就如文章所說這種魄力在中國只有在民營企業家的身上才具有或者說才能付諸現實,從李書福的身上我才看到什么是真正企業家的胸懷和追求;當然任何的一項決策都是有風險的,不能排除管理者會有自大和自負的心態,我只想說這條路畢竟要有人走,無論成功失敗。需要提醒李書福一點:福特干不好的事情,不代表吉利就干不好,但千萬不要忘的是,福特干不好的事情,確實就是不好干的事情,祝福吉利!
《財經網》 網友
辦事難依舊
(《財經》2010年第8期“換人不如換制度”)
為什么換人不如換制度?是因為人需要好的制度約束和保護。那些臉難看、事難辦的民警見到家人和朋友就會完全不同,見到利益相關的人更不一樣。制度改革應使警務服務水平真正提升。■
《財經網》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