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到今年下半年經濟恢復的動量將明顯減弱。中國經濟可能已經或者正在跨過“劉易斯拐點”,經濟增長需要逐步走向消費引導和技術驅動
中國經濟在2010年一季度增速達11.9%,大體處于此前市場預測區間的上端。與此同時,廣泛的物價上行壓力開始顯露。
今年一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月均2.2%,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月均5.2%,GDP縮減指數4.8%,后兩項指標已經處在較高水平。從現在趨勢看,物價水平在未來一兩個季度還可能繼續爬升。
此外,2月以來,在美元走強的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新一輪上漲,石油價格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進一步加劇了中國企業的成本壓力,并擾動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
盡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劇烈,難以預測,但人們普遍相信這與全球經濟的恢復、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和復蘇密切相關。
在中國出口強勁恢復的背景下,3月中國貿易賬戶出現罕見逆差,打破了連續70個月的順差格局,人們開始懷疑中國內需增長是否太過迅速?中國經濟是否在走向局部過熱?
結合包括草根層面的事實和行業數據在內的情況看,支持2010年一季度經濟數據表現強勁的大多數因素很難持續,最晚到今年下半年經濟恢復的動量將明顯減弱。
同時,與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形成的成本上漲和企業生產能力明顯不足相聯系的通脹壓力目前并不顯著,或者并不具有可維持性。換句話說,在短周期的意義上,目前通脹壓力并不大。
然而,在結構意義上,可傾向于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積聚持續的通脹壓力,這與人口結構正在經歷的變遷存在聯系,也與中國可能正在跨過“劉易斯拐點”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目前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普遍短缺和工資的快速上升壓力正在展現開來,這已經并將繼續對傳統的種植和養殖行業形成明顯壓力,并影響到建筑、零售和社會服務等行業的盈利能力和價格水平。
隨著時間積累,這些壓力將進一步擴散,推動中國經濟逐步走向消費引領和技術驅動的增長模式,并對收入分配、國際收支、價格結構等產生明顯影響。
然而,這樣的轉換過程是否會像行云流水一樣順暢自然?在這一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劇烈的經濟起伏、持續的高通脹和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對此需拭目以待。
短期增長強勁
支持今年一季度經濟表現強勁的短期因素可能包括:存貨水平的非正常積累、被金融危機抑制的私人部門投資需求的集中釋放、房地產和(或)地方政府投資的明顯加速。
迄今為止,中國尚無連續的季度支出法GDP核算數據,因此人們一般使用月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和貿易差額數據進行替代性的分析。
盡管這些月度統計數據在定義和表現上都與年度支出法數據存在一些差異,但在大多數時候,根據月度數據進行的分析可以對經濟趨勢的判斷提供一些參考。
在承認這些差異的前提下,考察月度的支出法數據可以發現,消費和投資的增長都較為平穩,出口雖有所恢復,但也并不能構成GDP增速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消費、投資和凈出口都沒有顯著加速的背景下,生產法核算的一季度GDP增速卻出現了大幅提高。這一局面的一個便利解釋就是,中國經濟在快速地累積存貨。
根據我們的推算,在考慮到月度、年度支出法數據之間差異的前提下,存貨積累對一季度GDP的貢獻可能在2個百分點左右。盡管這樣的推算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誤差,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在趨勢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在草根層面也有很多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在累積存貨。以汽車行業為例,今年一季度汽車行業的產量增長很快,但汽車的銷售實際上有所下降。從行業調查結果來看,汽車行業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汽車經營商的庫存累積需求。
這一情況意味著,在未來或者汽車的銷售很快地上升,或者汽車的生產將很快下降。考慮到汽車銷售在去年井噴式增長和汽車消費的歷史模式,預期今年的汽車消費增長可能不會延續2009年的盛況,全年增速可能在15%以下。在鋼鐵、化工等行業,我們同樣可以觀察到庫存的累積。
私人部門投資需求的集中釋放可能也對一季度的經濟增速產生了積極影響。以數控機床行業為例,今年以來的訂單狀況非常飽滿,部分企業加班加點都難以按時完成訂單。
從我們與企業的溝通及歷史數據的分析來看,這種情況可能主要是因為私人部門的投資意愿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抑制之后,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了集中釋放。從歷史經驗和行業調查結果來看,今年下半年私人部門的投資增速可能就會出現回落。
一季度房地產投資的增速相對較高,但如果將之與2007年-2008年的房地產投資相比,其復合增長率實際上低于長期歷史平均水平,綜合新開工面積、銷售面積增長等數據來看,房地產投資仍處于較弱的恢復趨勢之中。
考慮到最近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較猛烈,對市場預期構成較大影響,房地產行業較高的投資增速難以維持。
盡管在總量層面上看不到地方政府投資顯著加速的局面,但零碎的證據似乎暗示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投資出現了較明顯的加速,如重慶、武漢等地,并對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構成一定支持。
考慮到目前正在進行的針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清理和對新增項目貸款的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投資持續加速的可能性不大。
通脹仍在積累
目前,與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形成的成本上漲和企業生產能力明顯不足相聯系的通脹壓力目前并不顯著,或者并不具有可維持性。
綜合各方面數據來看,目前企業沒有出現明顯的生產能力不足。
從總量層面上來看,貿易盈余的絕對規模仍然較大;在可貿易部門,在全球范圍之內存在著比較普遍的產能過剩;在不可貿易部門,電力供應并不緊張,港口沒有排隊現象,鐵路的緊張并不明顯,局部地區的公路運輸略有緊張,但尚未出現比較普遍的運輸壓力,大范圍的擁堵現象并未出現。
集中在國內制造業來看,鋼鐵行業并未出現產能利用率高企的局面,在化工、石化等行業并未出現明顯的生產壓力。
在大宗商品層面,首先,近期的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并不具有可持續性。近日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主要是經濟恢復之后向正常水平的回歸,并且目前可能已經回升到長期內比較正常的水平。大宗商品價格在未來幾個月繼續維持陡峭上升趨勢的可能性并不很大。
其次,正常條件下進口大宗商品占中國企業全部成本的比例較小,甚至可能不到5%。因此,目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能不會對制造業整體構成比較嚴重和可以維持的成本壓力。
中國企業將成本上升的壓力快速地轉移出去的能力并不是很強。
從行業結構來看,上游行業產品的價格彈性較大,可以及時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但對中下游行業而言,在成本壓力上升的背景下,由于產能過剩、競爭相對充分及價格的粘性較強,企業快速轉移成本壓力的能力并不明顯。
這意味著通脹壓力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然后在合適的催化劑出現時才會發生價格壓力的集中釋放。
勞力短缺堪憂
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普遍短缺和工資的快速上升壓力正在展現開來,其原因、趨勢和影響值得重視。
自2010年初以來,在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出現了比較普遍的壓力,沿海地區的情況尤其嚴重。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這一局面與最近七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較快有關。2003年以來,中國中西部的平均經濟增速比沿海地區更高,這一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出現過的。
同時,中國西部地區物價水平的平均漲幅比沿海地區要高,在過去的七年時間里,中西部的省份CPI的平均增速是2.9%,而整個東部沿海地區的CPI增幅只有2.4%。物價更快增長本身也清楚表明中西部經濟增長更快。
中西部自身更快增長的經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帶來了工資水平更快的增長。目前,據草根調研,中西部地區農民工的月工資可能在1400元左右,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工資差距可能不到20%。
其次,從人口結構方面看,最早在2012年,中國60歲以下的人口基本上就開始出現負增長,2015年之后,中國65歲以下的人口出現負增長。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青壯年人口總量開始下降的轉折點也已經比較接近。
考慮到過去幾年低端勞動力工資的快速上升,中西部、東部工資差距的收窄,未來青壯年勞動力的短缺趨勢,以及低端制造業已經開始普遍感受到的成本壓力。
這些現象暗示,中國經濟可能已經或者正在跨過“劉易斯拐點”,也意味著經濟增長需要逐步走向消費引導和技術驅動。
中國經濟這一轉型未必會行云流水一般順利完成。實際上,沿著比較悲觀的思路看,在中期內,許多經濟問題是令人憂慮的。例如,較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地方融資平臺伴隨的潛在壞賬風險、明年以后比較明顯的通脹壓力,以及可能出現的匯率超調和高估。
如果這四個方面的問題糾結在一起,并集中發作,其影響和后果不可小視。
作者為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