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可能被夸大了。既然人民幣匯率變動是大勢所趨,那么匯率動得越早,中國政府的政策空間就越大
在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次第復蘇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問題再度凸顯,體現了全球大國在經濟與政治問題上的重復博弈,市場對人民幣升值時機的預期也出現分化,中國面臨重要的貨幣政策選擇。
正視外部壓力
美國之所以重啟人民幣匯率爭端,有經濟與政治兩方面原因。
經濟層面,在消費與投資增長乏力的前提下,同時實現經濟增長與控制經常項目赤字兩大目標的最佳手段是刺激凈出口;政治層面,在失業率高企與中期選舉在即的背景下,挑起人民幣匯率爭端有助于爭取選票。
來自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與人民幣升值壓力或將卷土重來,而作為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受益國,新興市場國家可能在諸如G20會議等多邊框架內聯合發達國家對人民幣施壓。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伯格斯坦主張,美國應盡量把中美間的雙邊匯率爭端多邊化。
具體策略分三步走:第一,在4月中旬的財政部報告中將中國界定為匯率操縱國;第二,在歐盟及新興市場國家的支持下,爭取IMF形成決議并成立專門磋商小組,迫使中國盡快同意人民幣升值;第三,各國要求WTO成立爭端解決小組,判定中國違背了WTO章程下應盡義務,并提出糾正措施。
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使得中國政府在該問題上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如果在外界壓力下讓人民幣升值,難免有屈從于外界壓力之嫌;另一方面,如果對來自主要國家的集體訴求置之不理,可能會損害中國試圖建立的負責任大國之聲譽。
升值收益更大
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與就業;如果在美國壓力下放任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可能導致廣場協議后的日本泡沫經濟重演。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增長的負面影響,可能被夸大了。首先,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姚枝仲等人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出口的短期收入彈性約為2.34,而短期價格彈性約為-0.65。這意味著,決定中國出口強弱的主要因素是外需變動,而非人民幣匯率變動。
在中國的貿易結構中,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人民幣升值在提高了最終出口產品價格的同時,也降低了進口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成本。這意味著,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在顯著壓縮利潤的前提下,通過降價來應對升值。
根據中金公司哈繼銘等人的研究發現,對中國的25個行業而言,如果人民幣升值5%,只有五個行業的利潤率會有所下降,而有19個行業的利潤率將有所上升。
即使是中國的服裝鞋帽等低附加值行業,在2006年至2008年人民幣匯率升值期間,它們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也不降反增,這說明中國出口行業對人民幣升值的調整能力可能被顯著低估了。
對日本泡沫經濟的教訓,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誤讀。東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伊藤隆敏指出,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產生并非由日元大幅升值導致。
在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由于害怕日元升值對國內總需求產生負面沖擊,日本政府長期實施格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才是導致日本樓市與股市出現巨大泡沫的原因。因此,即使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如果中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失控,中國股市與樓市同樣可能產生巨大泡沫。
支持人民幣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幣升值可以引導資源由制造業流向服務業,進而改變當前制造業過度發展、而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遏制國際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產生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可以弱化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遏制外匯儲備進一步增長,從而緩解外部流動性涌入對中國物價與資產價格的沖擊。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復蘇,維持現有匯率機制的弊端日益凸顯。
首先,盡管人民幣能維持對美元匯率的穩定,但這是以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及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匯率波動為代價的??紤]到目前歐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即使從穩定中國出口出發,維持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都恐怕并非上策。
其次,兩國之間匯率的相對變動,應由兩國經濟相對基本面來決定。從長期勞動生產率來看,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顯著高于美國。從短期經常賬戶余額、財政余額與債務余額來看,中國對美國存在持續的經常賬戶順差,美國的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都高于中國。
這意味著,未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是大勢所趨。讓一個相對實力不斷增強的貨幣去緊盯一個相對實力不斷衰減的貨幣,這本身也不利于前者的進一步國際化。
再次,人民幣匯率緊盯美元意味著中國政府難以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而被迫引入美國的貨幣政策。中國的經濟周期及經濟結構與美國存在顯著差異。貨幣政策獨立性的缺失,將使得中國政府被迫將貨幣政策長期維持在寬松狀況,這無疑會加劇未來通脹與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
恢復匯率彈性
針對人民幣升值的內部必要性與外部壓力,中國應如何抉擇?
首先應明確,人民幣匯率政策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之一,應本著國家利益最大化原則決定人民幣匯率的未來走向。人民幣匯率如何變動,應和外部壓力強弱問題分離開來。
幅度可控的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增長與就業的沖擊是有限的,且人民幣匯率彈性化符合中國長遠利益。當前最可能的選擇是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日波動區間,實現人民幣的漸進可控升值。
為避免漸進式升值策略導致的大量熱錢流入,中國政府必須一方面加強對違規資本流入的管制,增加熱錢流入的成本;另一方面控制國內信貸水平,通過增加供給的方式把資產價格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降低熱錢流入的激勵。
中國應努力通過雙邊與多邊渠道,有理有利有節地與發達國家及新興市場國家進行溝通,以維護全球自由貿易趨勢、促進世界經濟的進一步復蘇。
既然人民幣匯率變動是大勢所趨,那么匯率動得越早,中國政府的政策空間就越大;動得越晚,中國政府就可能越被動,成本也可能變得越大?!?/p>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