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科學尚未解決地震預報的前提下,只要預報制度還存在,地震謠言就依然有市場
《財經》記者 王莉萍 方玄昌 劉軍/攝影
恐懼來自未知。
以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為起點,北京、包頭、廊坊、邢臺四地陸續傳出地震謠言。很多民眾抱著“寧信其有”的心態被其左右,迫使四市地震部門出面辟謠。
謠言從蔓延至網上,一種號稱能夠預報地震的“土方法”,使得一枚硬幣大小的磁鐵在網上叫價已升至30元。
更多的責問將矛頭指向國家地震局:玉樹4月14日凌晨5時39分發生的4.7級“前震”,為什么沒有能夠幫助預報7.1級“主震”?
這一切問題產生的前提都只有一個:人類對地震了解依然太少。
地震究竟能不能預報?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官方預報制度?中國應不應該取消預報制度、而把防范工作重點轉向其他手段?這一系列問題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被一再提出,早已不能回避。
為什么只有中國做預報
玉樹震后,地震部門工作人員再次面臨盤詰。4月16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面對中外媒體說:“地震沒有被預報,廣大的公眾,特別是災區的群眾在流血,我們作為地震工作者,感到非常痛心,也非常難過。”
如果僅是因為“地震沒有被預報”,則地震工作者大可不必感到痛心和難過。實際上,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幾乎所有科學家都不做地震預報這個工作。
在歐洲和美國,“地震預報”甚至是科學家回避的字眼。“如果提交給 NSF(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或USGS (美國地質勘探局)的科學項目建議書中提到‘地震預報’,可以肯定不能獲得經費支持。”美國阿拉斯加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維斯(Max Wyss)說。
中國地震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美國當年也曾考慮要不要做地震預報,專門委托蘭德公司做調研,蘭德公司最終給出的利弊分析是:與其做地震預報,不如將經費投入到工程抗震。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姚振興認為,天氣預報可以通過測量、方程計算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來,“但地震無法預報。”
實際上,對于“當前不可能準確預報地震”這一事實,中國地震學界也并不否認。中國地震局前預報員孫士說:“現在地震預報的水平依然很低,一些方法也僅算是科學界的一種討論,各家之言而已。”
中國作為惟一一個具有官方預報制度的國家,有其歷史淵源。1966年3月,周恩來總理站在邢臺地震后的廢墟上說:“我們不能只留下地震史實,要抓住地震現場不放,希望在你們這一代搞出地震預報。”
1971年,中國地震局的前身國家地震局宣告成立,一個龐大的機構由此成形。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高級工程師夏新宇認為,中國的地震預報是政治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產物,直到今天還存在這兩方面的壓力。
地震預報者的尷尬
4月15日,北京市地震局針對地震謠言發布公告稱:“經北京市地震局分析會商,北京地區地震活動正常,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
這一公告為辟謠而出,但顯然,“北京地區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事實上也可以算是一種預報。這一公告傳達的信息依然是: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依據前震報主震,這被認為是中國地震預報工作者取得一些成績的原因。玉樹大震前夕,當地發生了一次4.7級地震,而地震部門沒能由此預報7.1級的大震。青海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曉明的解釋是,地震預報部門正在會商下一步趨勢,7.1級強震就發生了。
對此,張國民說:“憑一次4級多的地震,馬上對后面的大地震做出預測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一個基本事實是,全球每年發生的4級以上地震數以萬計,如果每次發生這個規模的有感地震,人們都要做出反應等待后面的“大震”,世界各地將時常陷入混亂。
在地震局內部,部分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前兆研究(包括動物異常),以及根據以往地震的發生數據來統計,推測下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這被其他一些科學家認為是“民科思維”。
中國地震專家們的矛盾表現,業內人士道出“天機”:公然承認不能預報,則地震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早在1980年,五位科學家曾聯名寫信給國務院,提出將地震局歸到中國科學院。趙紫陽、萬里都同意,地震局黨組書記胡克實也同意,但最終,這個當時已顯龐大的機構依然被保留下來。
自1988年開始,中國地震局改變思路,側重防震減災和救援,并建立起應急救援體系。
活躍的民間預報者
“對于4月25日-28日可能在北京、天津(小華北地區)出現大地震的結果,乃是對部分專家的預測歸納匯總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家網站刊登的內容,也是北京地震謠言的源頭。其所提到的“部分專家”,主要來自“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
上述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耿慶國,在汶川地震之后堅信自己預報了這次地震。玉樹強震后,亦有人表示,“監測到玉樹地區震前有異常”。
按照有關規定,各地專業地震機構、工作人員和非專業單位及個人在預報地震時,必須要填地震預報卡。耿慶國曾遞交給中國地震臺網中心14張地震預報卡(截至2008年年中),但無一發生對應地震,預報準確率為0%。
但公眾并不能獲得這些民間人士“預報”準確率的具體信息,因此其謠言傳播依然具備土壤。甚至有民眾反問:“千年以前張衡就能預測地震,現在怎么還不能準確預報地震?”
相比之下,在美國和日本,政府和公眾都清楚地震不能預報,所以注重平時的防范意識和準備工作,各種預報謠言不成氣候。
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則將地震謠言產生的根源直指中國地震局:“只要‘地震預報’的官方聲音存在,只要地震預報制度還存在,老百姓依然會對地震預報抱有希望,地震謠言就依然有市場。”
全球地震無異常
盡管地震謠言在西方“不成氣候”,但在海地、智利和中國玉樹一系列大地震發生之后,西方少數非科學界人士確實開始懷疑影片《2012》中的場景是否會真的出現。
孫士分析認為,近9個月全球地震活動頻次明顯高于平均值。“我們有理由認為全球現在進入地震相對活躍期。”
但玉樹地震之后,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專門刊出文章否認了這一觀點。文章說,從1900年開始,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16次大地震(7級及7級以上),其中1943年達到32次。今年前四個月發生了6次大地震,在正常范圍;而從2009年4月15日到2010年4月14日,共發生了18次大地震,這個數字也屬于預期的變化范圍。
美國地質勘探局將最近地震顯得異常頻繁的原因歸結為前一段時間幾個大地震不巧發生在人口相對密集區。也就是說,對目前地震發生的全球趨勢,科學界不認為有明顯的異常,也不存在什么變化規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倪四道認為,地震的短臨預報目前難以取得突破,中國應該大力發展地震預警技術,有效減少地震災害。
地震預警,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以后,利用地震波與電磁波之間的幾秒到幾十秒時間差,搶在地震波傳播到某一地區前告訴公眾躲避到更加安全的區域,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員傷亡。
地震危險性評估也是預警系統的一部分。與中國的官方預報制度不同,美國、日本等國科學家做的是“預測”工作。美國地質勘探局在其網站上明確表示,他們會借助科學的數據,計算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比如科學家預測在未來30年內,舊金山灣區發生一次重大地震的概率為67%,而南加利福尼亞的概率是60%,他們憑此“預測”,通過提高基礎設施的安全等級來長期減弱震害。
美國、日本、墨西哥是最早應用地震速報與預警的國家。近年來,很多國家對這項技術產生了興趣,中國臺灣也已將地震預警技術納入實用。
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實質行動,在《中國地震局支出預算表》里面,并無“地震預警”這一項;其“科學技術”的項目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表述略顯含糊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