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經歷國喪,但波蘭的憲法與民主制度保證了這個國家在悲情中的沉著穩定
《財經》記者 李航
4月10日,周末。正在外地的波蘭所有的部長急匆匆趕回華沙,他們面色哀傷、表情凝重。華沙總統府外,紅白相間的波蘭國旗緩緩降至半腰;4月溫熱的空氣裹挾的是波蘭深深的悲涼。
總理府內,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強忍悲傷,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他向世人表明:這個國家依然在運轉。
圖斯克宣布啟動憲法規定的應急狀態。這意味著,原本今年秋季舉行的波蘭總統大選將提前4個月舉行,一場空前的波蘭最高層人事更替也接踵而至。
人事大更替
波蘭沒有副總統。根據波蘭憲法第六章第131條規定,波蘭眾議院議長科莫羅夫斯基緊急接替剛剛遇難的前總統萊赫·卡欽斯基,暫行波蘭總統職責。
15位遇難的眾議院議員,其職位根據波蘭比例代表選舉制度,由2007年波蘭議會大選中得票位于第二的各黨政客自動接替;3名遇難的參議員,根據波蘭憲法,各自所代表的地區將舉行選舉,選出新的參議員。
波蘭央行第一副行長維索雷克已出任央行代理行長,接管遇難的行長斯瓦沃米爾;直到大選選出新的行長。
負責向總統提供安全建議的波蘭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職位由已經退休的、波蘭前國防部長斯坦尼斯瓦·科杰伊接替。
軍隊損失慘重。波蘭數位重要的軍事領導人在空難中喪生,其中包括總參謀長岡戈爾,留下了一支前所未有的不確定狀態的波蘭軍隊。不過,根據波蘭軍事法規,緊急情況下副指揮官等自動接管指揮職位,直至正式提名。“此次飛機失事中遇難的政府部門和軍事司令部目前正常運作,遇難官員的職責已經由其副手暫行代理。”波蘭總理圖斯克說。
憲法“指揮”著波蘭人,有條不紊地完成了國家空缺職位的更替,波蘭并沒有出現所謂的政治真空局面。波蘭駐華大使塔德烏什·霍米茨基4月14日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距今200余年的波蘭憲法,是世界上第二古老憲法,當波蘭發生危難,完備的法律條款會告訴我們怎樣挽救國家,怎樣避免權力真空的出現。”
一切起因于那個悲切的下午,那場霧氣彌漫的卡廷森林附近發生的慘劇。一架載有包括波蘭總統卡欽斯基在內的96名波蘭政府要員和軍人的圖-154總統專機,在俄羅斯卡廷附近的斯摩棱斯克機場殞落。機上所有的人無一生還。
這本是一次“融冰之旅”。卡欽斯基總統率波蘭代表團前往俄羅斯卡廷森林紀念“卡廷事件”70周年。
1940年的春天,前蘇聯的秘密警察以及蘇聯紅軍根據最高指示,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槍殺了22000多名波蘭平民、軍人、警察和知識界的精英。蘇聯一直拒絕承認犯下的罪行,卡廷,從此成為波蘭人民心中永遠的痛,一個波蘭與俄羅斯之間的剪不斷理還亂的結。直到1990年年初,東歐劇變,葉利欽上臺執政,終向世人公開承認這一慘劇系由蘇聯斯大林政權所為,這個歷史死結逐漸開始松動。
可承受之“重”
巨大的哀慟襲來,時間在此刻凝固,波蘭總理圖斯克當場失聲痛哭。
“這是卡廷慘案后波蘭歷史上的第二個悲劇。”波蘭前總統瓦文薩發出如是哀嘆。毋庸置疑,此次慘案奪去的96名國家精英,是波蘭難以彌補的損失。
震驚的波蘭市民涌至華沙總統府外,獻上鮮花、點燃燭光,為本已傷痕累累的波蘭默默祈禱。
這是一個命運多舛的民族:歷史上曾被三次瓜分,在歐洲地圖上一度消失,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說,波蘭人民是“歐洲不死的勇士”,華沙的美人魚雕塑一手拿劍一手拿盾,一反丹麥哥本哈根美人魚溫順的形象,傳達更多的是堅毅。
“面對此次悲劇,波蘭人民哀慟之余,更多是相互支持,相互給予力量。”霍米茨基對《財經》記者說,“波蘭政局不會因此受到影響,除了哀傷,波蘭社會一切正常,看不到一絲騷亂的跡象。”
“波蘭憲法避免了權力真空,波蘭成熟的政黨、政治體制,也使得突發的重大變故,變得可以承受。”復旦大學東歐歐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戴炳然對《財經》記者表示。
“我們政體的民主,保證了社會的穩定。”霍米茨基對《財經》記者說,“比如這次失事的總統專機,已經使用了20年。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討論是否該替換這架飛機。雖然波蘭經濟發展很快,但是波蘭政府認為沒有必要花費大筆的資金去購買一架新的飛機,這筆錢應該花在波蘭人民身上,比如建立醫療體系等用途上。”
“這樣節儉的政府,在慘劇突生后,迅速贏得了波蘭人民的支持。”霍米茨基說。
霍米茨基告訴《財經》記者,波蘭的政治體制主要有三個核心因素:總統、議會、政府。波蘭政治體制規定,不允許波蘭總統、議長、總理同時乘坐同一架飛機。因此,發生總統飛機遇難的事故時,可以保證由議長接替總統職位。
波蘭是議會民主制的國家。不同于美國,美國總統上臺后,美國總統從自己所屬黨派中確定其政府人選;波蘭則黨派意識相對淡化,總統與總理可以分屬不同的政黨。此次墜機發生之前,萊赫·卡欽斯基屬法律與公正黨,而總理圖斯克屬公民綱領黨。“波蘭制度相對穩定,總統代表國家,權力更多掌握在總理手中。”戴炳然說。
“在波蘭民主政治體制下,每隔四年舉行政府、議會選舉;每隔五年總統大選。此次慘劇發生后,根據憲法,提前舉行總統大選,保證了仍然是民主選舉,反映了民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續了波蘭政局的穩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研究室副主任孔田平對《財經》記者介紹說。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始,波蘭政黨輪換頻繁,一直缺乏一個成績卓著的執政者,人們對政權更迭司空見慣,因此在突然變故發生的情況下,其政局也不會發生動蕩。
“左翼、右翼政府在建立市場經濟方面具有共識,即發展市場經濟,融入歐洲。波蘭經濟并未因左右翼輪換上臺出現大的波動。”戴炳然對《財經》記者說。波蘭在2009年成為歐盟經濟中惟一正增長的國家,GDP增長了1.7%。
或促歐洲和解
由于總統的意外遇難,原定于2010年10月舉行的波蘭總統大選也被提前。根據波蘭憲法,眾議院議長將在總統死亡之日起兩周內,宣布提前舉行總統選舉。而選舉必須在宣布提前進行總統選舉之日起兩個月內舉行。
4月21日,眾議長科莫羅夫斯基宣布,將于6月20日舉行總統選舉。如果沒有一名候選人得票超過半數,則于7月4日舉行第二輪選舉。
墜機事件發生之前,《波蘭共和國報》進行的民意調查表明,波蘭民眾對眾議院議長科莫羅斯基為候選人的公民綱領黨的支持率最高,達到50%;其次是卡欽斯基總統為候選人的法律與公正黨,支持率為27%,第三是民主左翼聯盟候選人、現任副議長耶日·什馬伊津斯基,支持率為7%。
“如果民意調查真實的話,萊赫·卡欽斯基總統不出意料會落敗;而眾議院議長、即現在代總統科莫羅斯基最后當選總統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在此情況下發生墜機悲劇,對政治力量配置會產生影響。”中國社科院東歐研究室副主任孔田平認為。
“遇難者大多數是卡欽斯基總統辦公室工作的副職人員,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影子內閣。這意味著卡欽斯基兄弟領導的法律公正黨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世界歷史系教授安妮塔對《財經》記者分析說。
“可以想象的是,在其后的總統選舉中,空難對老百姓的心里影響將產生變化,而之前的民意調查并未考慮到這種心理變化,當前的心理變化到底多大程度左右選舉結果,現在不好估量,可以肯定的是將增加法律與公正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戴炳然說。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波蘭大選幕布的提前拉開,無論是哪張面孔最后當選新的總統,穿越哀慟的波蘭,其國內的凝聚力都將會得到增強。
而波蘭對于俄羅斯的感情,似乎暫時仍然難以擺脫不確定的未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馮玉軍對《財經》記者說,波蘭與俄羅斯的關系,將很可能會因為卡欽斯基的意外遇難而進入不確定時期,但墜機事件不太可能對波俄關系產生實質性損害。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日前撰文認為,過去幾天波蘭人和俄羅斯人身上釋放某種相互的溫情,可能為兩國一直充滿波折的關系開啟新時代。
如果這樣的話,中歐的地圖將有所改變。俄波的和解或可使俄羅斯的臨近國家如愛沙尼亞、烏克蘭等更感安全。波蘭人與俄羅斯人之間逐漸達成的和解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歐洲和解。■
本刊實習記者張寒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