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全球金融危機最致命的錯誤還是發生在金融業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常見的“信用風險”上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以下簡稱IIF)組織了許多金融機構的高管與專家成立了一個“市場最佳運營”專門委員會,認真總結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并分析參照不同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成敗與得失經驗,提出了一整套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和實踐指南。
2007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信用泡沫和房地產泡沫所引起的,其本質是一次系統性的金融危機,深刻地震撼了全球整個金融體系,嚴重地影響和波及了許許多多的金融機構,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沖擊和影響。
既然是百年一遇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初看起來,單一的金融機構不管自身如何努力,似乎無力駕馭,難以擺脫其巨大影響。而維持系統性金融穩定的艱巨重任只能百分之百地由金融監管當局、央行和政府來承擔。
但是,這次危機再次強調有效的外部審慎監管重要性的同時,充分揭示了金融機構自身內部風險管理的核心作用。
正由于金融體系風險管理的集體薄弱和失效,才使宏觀經濟失衡和流動性過剩,最終釀成巨大的信用和房地產泡沫,并加劇危機的快速傳播與擴散,造成對全球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的巨大破壞力。
另一方面,即使在近乎不可抗拒的系統性危機中,仍有一些金融機構例如高盛、JP摩根、富國、匯豐、渣打、巴黎國民銀行、西班牙銀行,以及加拿大的銀行機構等,受影響較小,繼續維持了自身機構的財務穩定與健康。這些機構甚至逆勢而上,業績表現顯著優于同業和大市。
這表明在任何情況下,風險管理是決定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和金融體系全局穩定的關鍵所在。
中國的金融體系得益于前些年的大規模重組改革,財務狀況已經由歷史上的極端脆弱轉變為基本穩健,表現了較為雄厚的資本基礎,較好的資產質量和充裕的流動性。
再加之中國金融體系相對比較封閉,尚沒有開始大規模參與國際市場許多金融產品的交易和投資。因此,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的金融業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如同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一樣,為中國提供了一場發人深省的免費課。
反思全球金融危機的前因后果,總結國際風險管理的經驗與教訓,對于中國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未來穩健運營,將大有裨益。
根據我對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觀察,我認為在IIF所提的各類建議中,最值得全球金融機構包括中國的金融機構認真關注的有三大方面:流動性、信用標準和資產估值原則。
確保充足流動性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最驚心動魄的一系列事件——貝爾斯登、雷曼和AIG等,與其說是資不抵債導致的償付性危機,還不如說是“流動性危機”來得更為準確。
在這些機構的資產方, 大量視為可交易的房地產貸款支持證券(MBS)突然間喪失了“流動性”,無法轉賣脫手,變成了價值急劇縮水貶值的非流動“毒性資產”。
與此同時,在負債方的股權資本因大規模減記和虧損而迅速耗失,債務融資因信用市場發生恐慌凍結,交易對手信心動搖進行計提而無法延期和補充,使得這些金融機構陷入困境,走向被收購或破產的厄運。
回顧金融史,大多數金融機構都是因為流動性問題而倒閉。
然而,以巴塞爾資本標準為基礎的現行國際監管體系卻對于流動性風險重視不足,而金融機構的日常運營也忽視了流動性風險的管理。
對于依賴“批發融資”即市場拆借或債券融資的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尤其重要。
在正常情形下,由于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深度與發達,批發融資非常可靠。
但在“百年一遇”的緊急情勢下,即使評級較高信譽的良好金融機構也會經歷融資不暢,以及發生流動性困難,使其缺少基本保障。
因此,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提醒人們,金融機構的穩健,甚至生存,除了資本金外,還需要充足的流動性來保障。
金融機構必須對自身的流動性狀況進行定期“壓力測試”來加以檢驗。
中央銀行除了傳統貼現窗口,還應增加期限資產拍賣、證券拆借、掉期等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的工具。
與此同時,從系統金融穩定的角度考慮,央行“最后貸款人”的角色不僅限于傳統商業銀行,還應包括所有可能影響系統穩定性的重要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運營之道
本文見《財經》雜志2010年第9期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6日 共有 1 條點評
打印
推薦
收藏
RSS
分享
Mixx
Yahoo Buzz
新浪微博
網易微博
校內網
豆瓣網
開心網
單頁閱讀 字號:
痛定思痛,全球金融危機最致命的錯誤還是發生在金融業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常見的“信用風險”上
胡祖六/文
第1頁: 第2頁:
“信用風險”最致命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房地產次按證券,所以許多分析家對于這種“貸款-分銷”模式口誅筆伐,視“貸款-分銷”和伴隨之的資產證券化甚至廣義意義的金融創新為“罪魁禍首”。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貸款-分銷”本身是一種有益的商業模式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上述的銀行流動性風險, 即銀行長期非流動性資產(比如20年-30年期的按揭貸款)和短期存款負債不匹配的矛盾。
事實上,資產證券化自上世紀70年代始廣為使用,并在較長時期里運作良好。
但是,自2002年起,參與房地產經紀、貸款和證券化的金融機構普遍放松了信用標準,對于許多不具資格的消費者提供房貸。這些大量貸款在房市逆轉房價下跌時成為不良資產。
而證券化雖然把這些資產分散到許多不同的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手中,但絲毫不能減少最上游固有的“信用風險”。
并非“貸款-分銷”模式本身有根本缺陷,它最大問題只是被濫用,加劇了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證券化的最始端信用標準過分松弛,貸款決策出現了嚴重失誤。
而這類問題屬于經典的“信用風險”管理問題,在歷史上屢屢發生, 也曾長期困擾了許多金融創新并不發達的新生市場銀行體系,比如亞洲危機前的一些東亞經濟體。
因此,不能簡單地把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 “貸款-分銷”模式, 資產證券化,或復雜衍生工具等金融創新。
痛定思痛,最致命的錯誤還是發生在金融業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常見的“信用風險”上!
金融資產估值原則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和爭論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進行金融資產合理估值問題。
金融資產估值涉及到金融理論和模型等高度專業性的問題,又與會計報告和監管條例密切相關。
現代金融理論、會計準則和監管趨勢都日益傾向于對可交易的金融資產實行按市計價(Fair Value Accounting),只對于持有到期的資產才可繼續沿襲傳統的“歷史成本”法。
但是,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房貸支持證券或相關資產交易量大幅萎縮,流動性顯著降低,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從而導致許多金融機構嚴重的資產減記和損失。
所以,不少評論家認為按市計價加劇和深化了危機。
盡管有其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弱點,但毫無疑問的是,按市計價相對于傳統的“歷史成本”法仍然有著顯著的優越性。
以我之見,按市計價除了更準確地度量金融資產的真實“市場”價值外,它的最大好處就是有利于風險管理,通過依據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并及時反映資產價格的相應變化。它為金融機構、投資者、債權人和監管當局等提供了早期預警。
另外,從擁有優良風險管理記錄的一流金融機構的經驗來看,按市計價有助于金融機構根據市場變化采取及時、有效的風險管理對策。
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基本看家本領。風險管理的內涵就是根據金融機構業務和金融市場的復雜和快速變化,在最適當的時機運用最準確的信息作出最適當的決策。
歸根結底,對于金融業所面臨的各類日常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或合規風險等等進行有效的監控和管理,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具備良好的內部管治和合適的風險文化。
首先,金融機構的CEO和董事會應當對風險管理擔負起最主要和最終的責任。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暴露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一些金融機構的CEO從未出席過風險會議, 甚至在公司危在旦夕的關頭還在打橋牌!
第二,金融機構必須有獨立的、專業的、權威性的風險管理制度和平臺,不受業務部門的干擾,具有足夠權利和資源來嚴格地貫徹風險管理的制度及政策。
第三,風險管理必須貫穿整個公司的業務運營和財務決策過程之中,必須貫穿于前臺、中臺和后臺,必須落實于公司的所有管理層和每一個員工。那些在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表現卓爾不凡的金融機構、基本上都有一個健全的風險管理文化。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全球金融危機為人們提供了許多沉痛而深刻的教訓,也提供了一些抵御危機有效管理風險的案例和經驗,值得中國的金融業認真借鑒。■
作者為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執主任。本文為作者為國際金融協會(IIF)《市場最佳實踐》一書中文版所寫的序言,本刊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該書即將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翻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