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之后,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擴容在即。
6月3日,中關村代辦掛牌企業網上集體業績路演和投資者互動平臺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會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證監會)市場部副主任霍達表示,證監會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將中關村園區代辦股份轉讓試點擴大到其他具備條件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未上市高新技術企業。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稱,目前證監會已組織了幾十名包括從業人員、監管人員等在內的專家制訂“新三板”市場擴容的相關制度、法規。
“‘新三板’擴容是證監會下半年的工作重點。引入‘做市商’制度、允許合格的個人投資者參與交易、建立轉板機制都是此次‘新三板’擴容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該人士介紹。
新舊之別
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也稱“三板”,是指以具有代辦股份轉讓資格的證券公司為核心,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和非公眾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規范股份轉讓服務的平臺。
所謂“新三板”,是指自2006年設立的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份轉讓服務的系統,目前只有北京中關村高新園區的企業,在符合相關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試點。
2009年創業板推出后,證監會即會同科技部、證券業協會等多個相關部門到各地調研,計劃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試點范圍分批擴大到全國56個高新技術園區及蘇州工業園區,籌劃完善場外市場的建立。
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北京、上海、蘇州和重慶四個城市加入到中關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西安、武漢、成都也處在申請過程中。
一位參與“新三板”試點擴大籌備工作的人士透露,目前,證監會傾向于新的試點園區的企業將來也到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市場,而不是在各地建立分散的市場。
在開設“新三板”之前,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已經存在。創建于2001年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最初只是為原STAQ(Securities Trading Automated Quotations System)、NET(National Exchange and Trading System)系統掛牌公司提供法人股場外交易平臺,2002年后又引入從滬深交易所退市的公司作為交易對象。由于當時代辦系統的交易資源和投資者基礎都十分薄弱,市場中交易活動十分冷清,這時的市場俗稱“舊三板”。
STAQ和NET是兩個法人股流通市場,1992年到1993年為解決股份公司法人股轉讓問題,在原國務院體改委領導下,由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和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分別成立。
2006年后,兩網(STAQ和NET)公司、退市公司股票和中關村高新園區掛牌公司股份均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內進行交易。
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主要進行定向融資,通過主辦券商向機構投資者推介,有意向的投資者以注資方式獲得股權。2009年,共有四家“三板”公司進行了定向融資,募集資金1.77億元。
“新三板”市場經歷三年的發展,初具規模。試點啟動之初,中關村園區股份公司只有120多家,目前正在進行改制和已有意向改制的企業已達500多家。截至2010年5月31日,共有106家企業參與“新三板”的試點,其中已掛牌和通過備案的企業68家,正在備案企業10家,其余企業仍在準備材料中。
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新三板”市場交易資源不足問題。然而,僅此并不能改變“新三板”市場交易清淡的局面。原因是現有條件下,只有機構投資者能夠參與“新三板”交易,且最低交易單位為3萬股。除了原已在代辦系統持有股份的投資者可以繼續買賣所持品種之外,不允許新的個人投資者加入。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代辦股權轉讓部負責人稱,此次“新三板”擴容,有望修改限制個人投資者參與“新三板”交易的條款,同意適合這個市場的個人投資者進入。
“新三板”經過試點后有了較大改進,2009年6月實行了電子化報盤,投資者可通過現有深市A股股票賬戶參與報價轉讓,不再需要單獨開設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轉讓賬戶。同時,“新三板”還引入了A股的第三方存管制度。這些舉措被視做為活躍“三板”市場交易提供了必要條件。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負責“新三板”業務的人士提醒,有創業板爆炒的前車之鑒,“新三板”市場擴容后,會不會同樣有此遭遇值得擔憂。“新三板”掛牌企業相對于創業板企業,處在成長期的更前端,商業模式的風險較大,投資者做出選擇需更謹慎。
研究做市商制度
要解決“新三板”流動性不足的問題,除了通過增加交易資源和擴大投資者范圍,關鍵是需要改變現有的交易體制,引入“做市商”制度。
做市商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并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做市商通過這種不斷買賣來維持市場的流動性,滿足公眾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一位曾推薦過多家企業掛牌“新三板”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新三板”市場最迫切需要解決流動性貧乏、交投冷清的問題。券商找到擬掛牌企業后,尋找有意向的投資者難度很大,因考慮到整個市場流動性不足,股份的受讓方接手后很難退出,所以“新三板”掛牌公司對潛在投資者吸引力不大。
前述參與籌劃“新三板”擴容的人士稱,監管層正在著手研究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具體規章制度,很可能借鑒臺灣柜臺交易市場(俗稱店頭市場)的經驗。
臺灣地區的柜臺交易市場屬于場外市場,分為上柜市場和興柜市場。興柜市場是一個非上市、非公眾公司股權交易的市場,與“新三板”市場類似。興柜市場主要是依賴推薦證券商的造市來創造并穩定公司的掛牌價格。目前在臺灣申請登錄興柜掛牌的公司準入門檻相當低,無需受到公司規模與獲利能力以及股份分散的限制,但需要有兩家以上的推薦證券商。
申銀萬國一位內部人士稱,引入做市商制度后,有利于評估創新企業的合理價值,提高股票的流動性,增強市場對投資者和證券公司的吸引力,促進市場平衡運行。
目前“新三板”共有31家證券公司獲得主辦券商資格,即取得協會授予的代辦系統主辦券商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有接近監管層的人士透露,試點初期引入的做市商有15家左右,會從現有的主辦券商中挑選。自有資金充足的券商具備成為首批做市商的優勢。
對于做市商制度的引入,證券業內部仍存分歧。前述中型券商業務部門負責人稱,由于做市商需要用自有資金買賣部分股票,而“新三板”公司的前景不確定性高,除非是很好的公司,否則券商不愿接單。同時,“新三板”公司主辦業務對券商的整體盈利貢獻微乎其微,券商還需為此配備一個完整的團隊,這對券商來說不太具有吸引力。
目前,在“新三板”市場,推薦中關村園區企業掛牌“新三板”最多的三家券商分別是申銀萬國、國信證券和國泰君安。部分中型券商推薦掛牌企業的家數僅為1家-2家。有業內人士稱,在“新三板”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需要謹慎,成功與否很難確定。
場外市場定位
成立“新三板”,目的是探索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場外市場的建設模式,探索利用資本市場支持高新技術等創新型企業的途徑。
“新三板”就是為眾多處于初創階段的企業籌資,解決其資產價值評估、風險分散和風險投資股權交易問題。
不同市場間直接轉板制度能否推出引人關注。前述接近監管層的人士介紹,此次“新三板”市場擴大試點改革,監管層有意將“新三板”作為轉板制度的“試驗田”,讓目前在創業板和中小板排隊上市的企業先到“新三板”掛牌,等達到條件后,優先轉板。這一做法也是借鑒臺灣柜臺交易市場的經驗。
除了現有的“新三板”,中國還存在另外一大場外交易體系,為天津濱海新區設立的天津股權交易所。2008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綜合改革配套試驗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批準,其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支持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當年9月,天津股權交易所成立。
此外,國內各省市也成立了多家產權交易所。由于各產權交易所不屬于證監會統一監管的范疇,證監會并不鼓勵券商進入產權交易所這個平臺,因此,產權交易所的這個市場體系交易十分清淡。
一位長期從事股權交易的人士稱,天津股權交易所,以及國內眾多的產權交易所,在職能上與“新三板”有重合,如何平衡地方和全國市場的利益,會影響此次“新三板”市場改革的進程。
臺灣地區永豐金控策略長張晉源指出“新三板”可定位為主板的暖身市場。通過這個市場讓想進入主板或創業板的公司能在此煉,接受投資者的檢驗和評價,未來對于進入主板后的監理與公司素質將能大大提升。
不過由于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標準較為嚴格,“新三板”的準入門檻較低,有業內資深人士擔心,“新三板”會淪為垃圾股票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