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
企業應抓住低碳機會
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 唐方方
“企業應抓住低碳經濟中的大量商機和轉型機會”
北京低碳論壇2010年6月5日
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我們面對的不僅是低碳之路,同時還有發展的問題,必須找到平衡。所以,目前全國范圍內推動低碳有一定難度,從區域開始合作可能會比較有效果。例如,在京津冀地區或成渝地區,可以有效進行區域的資源整合。
在低碳城市建設方面,規劃應該先行。該目標應從兩方面看,一是制度性方面,另外是怎樣引領低碳消費觀念?什么是我們較好的生活質量,這個在低碳方面應給予指導,清潔能源的使用、交通出行的低碳化、低碳建筑及現有建筑的低碳改造、產業結構的低碳化、低碳結構的調整都非常重要。
低碳城市建設是系統工程,城市的低碳化不只是節能減排及循環經濟這么簡單,人的因素非常重要,所以,這么一個系統工程應在城市能源和資源使用效率調查之后來實行。碳審計,區域合作共建這個審計機制非常重要。
低碳產業發展規劃,應該統籌相關低碳生產。如果我們沒有把企業消耗碳的足跡理清楚,到時候一碰到碳稅這個東西,我們企業就一點應對能力都沒有。
另外在轉型期內,不要低估中國綠色發展需求,因為這個需求本身就是很大的經濟發展機會,過去傳統行業在世界經濟占比相當大的時候,我們跟傳統行業競爭本身并不大,但發展低碳經濟、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這里存在大量的商機和企業轉型機會,是我們行業和企業應該抓住的東西,這是我們后發優勢。
另外一方面,不太適合大規模搞工業的地區可以通過排放權交易,獲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來進行生態保護,發展自己的生態產業,如旅游業等,這樣雙方都可以得到好處。
制度
社會融合有助于城市化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劉曉峰、陳釗、陸銘
“社會融合與經濟增長”
《世界經濟》2010年第6期
發展的過程不只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它還是一個移民與原有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融合過程。
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早期,對移民的歧視可能有利于城市居民。但是,當城市化進程達到一定階段,城市里移民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對移民的公共服務歧視可能加劇城市內部不同戶籍身份的勞動力間的收入差距和社會沖突,不利于進一步城市化。
此時,通過社會融合來減少收入差距和社會沖突,可能有利于城市部門的資本積累、城市化進程、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共同提高。
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歧視,是實現不同戶籍身份人口間“社會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
即使勞動力市場的歧視消除了,戶籍身份差異所造成的公共服務不均等仍可能加劇社會沖突,這時通過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政策,實現不同戶籍人口間的“權利融合”將最終消除城市內部的社會分割,促進城市化和城市和諧發展,并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觀點
積極財政有益發展中國家
世界銀行 林毅夫
“財政政策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大有可為”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成立儀式演講2010年6月5日
傳統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政府出錢直接投資刺激經濟,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但這需要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情況來進行探討。發達國家實行財政刺激政策,成效受到較多約束,首先是它們面臨或接近產業技術前沿,通過技術革命推動產業升級很難;其次基礎設施投資在歷史時期早已飽和。
但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里,基礎建設、教育、衛生等領域仍是經濟發展的瓶頸,若投資更集中于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瓶頸”領域,會明顯幫助經濟重新快速增長。
中國1998年應對東南亞金融危機,把投資主攻集中在高速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部門,使中國高速公路從1997年的4700公里,快速增長到2002年的2.51萬公里。由于交通基礎設施是中國經濟增長瓶頸,政府投資緩和解除瓶頸,為迎來2003年以后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