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君武逝世的消息一經傳出,國內幾乎所有的新聞網站都在第一時間刊發。在微博上,紀念華君武的帖子迅速集成熱點。
如果你點進去細細閱讀,會發現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發出的,他們伴著華君武的漫畫長大,對于這些人來說,華君武的漫畫是他們過去年代的標志之一。
華君武,原名華潮,祖籍江蘇無錫,1915年4月24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他早年就讀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在上初一時,看到一群在打預防針的學生故意裝出很疼的樣子,于是就畫了學生打針時裝出的鬼臉,沒想到這幅畫居然在一中的校刊上發表,從此,華君武開始了他的漫畫生涯,有人統計,他一生作畫2000余幅。
當華君武1938年前往延安時,他在上海的漫畫界已經嶄露頭角。到達延安后,起初他還是沿襲在上海的畫法,“畫些都是洋人洋氣”的畫。他發現,當地的老百姓看不懂,他晚年回憶說,“連環畫、宣傳畫,老百姓還看,一看漫畫看不懂,扭頭就走了。”
這時,毛澤東找華君武談了一次話。當時華君武畫過延河邊兩棵光禿禿的樹,名為《1939年所植的樹》。
毛對華君武說:畫漫畫諷刺種了樹卻不好好地養樹,這是可以的,但你就畫了這個,也不講什么地方,人家一看就變成整條延河邊的植樹都不好了,以偏概全了,所以你一定要把個別和一般區分開。
華君武觸動很大,“我的漫畫后來就往民族化、大眾化這方面追求。毛主席說了,要到生活里頭去,到工農兵中去,假如沒這些東西,我的漫畫也不會這樣。”
對于許多到了延安的知識分子來說,這種轉變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對于華君武,似乎轉得很順利,他似乎發自內心地認為,革命的漫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創作,首先要服從革命的宣傳需要。
1945年,華君武被調往《東北日報》,先當文字記者,后專司時事漫畫。這一段時期,他創作了《磨好刀再殺》《在反革命的后臺》《肅清貪污游戲》《進攻的踏腳石》《教師爺陳誠》等大量作品,在解放區的報紙上出了名。
這段時期,他塑造的最出名的形象,是貼著膏藥的蔣介石,據說還因此上了國民黨的黑名單。
1949年后,華君武以延安出身的紅色專業人才身份進入北京,任《人民日報》美術組組長,后又改任文藝部主任。從1953年起,他還兼任中國美協秘書長。
華君武的漫畫創作也從配合時事新聞轉向關注社會生活。而今天仍然留在人們腦海中的華君武漫畫,也多是在這個時期畫出的,特別是“諷刺漫畫”。比如:《疲勞過度癥》《公牛擠奶》《倉頡認字》《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誤人青春》《杜甫檢討》等等。
在那個政治觀念籠罩一切的年代,畫諷刺漫畫是一件奪人眼球卻又空間狹小的事情。而華君武的畫卻總能找到一種政治上的平衡。他的畫能讓人在單調嚴厲的政治空氣中稍稍得以放松,但他諷刺的姿態,一定是在上級認可的范圍內。1962年他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還被毛澤東看中,作為那一年8月黨的一次大會文件的附件發給與會代表。
直至1979年華君武成為中國美協副主席之前,他很長時間都在報社工作。在華君武生活的年代,新聞媒體在社會中處于壟斷地位,他的漫畫,當然有著無比重大的影響力。
今天去問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于華君武的名字,都如雷貫耳,但說記住了哪一幅畫,卻又很難說出。這如同一名從那個年代過來的新聞記者,他寫的報道也只能屬于當時那個時代。
在華君武的作品中,卻有一幅小漫畫被人不斷提起:《決心》——一個決心戒煙的人剛剛從窗口扔出了煙斗,又飛奔下樓接住了它的情形——這幅畫,恰恰沒有什么政治色彩。
直到“文革”前,華君武的政治仕途都很平穩,他是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他與共產黨一直自覺保持一致。從這一點上,可以理解華君武為什么在1957年“反右”時,會積極投身那場政治運動,用漫畫將一些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丑化得淋漓盡致,其中包括了胡風、丁玲、浦熙修、艾青、蕭乾等人。
后人無法得知華君武此舉之后內心的沖突,但“文革”以后,他曾一次次地向被他傷害過的人道歉,而這是許多做過同類事的人沒有做到的。
晚年的華君武曾感嘆:“現在不要我們了”,因為今天中國年輕的動漫一代,心中的偶像是日本或歐美的漫畫大師。
當一個社會開始進入非政治化時代,為某種宣傳主題而服務的“諷刺漫畫”的陣地越來越小,新一代人需要的是更具想象力、更凝聚智慧、幽默與從容的,讓人得到享受的漫畫。
作者為本刊文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