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肉搜索”這詞在中國內地至今還是讓人聞風喪膽、心生畏懼的,那頭咱們的寶島臺灣卻已經將它合法化了。
說起“人肉搜索”,對于內地的網民來說,早就不是什么新鮮詞了。近兩三年,卻受到哈慣日韓的臺灣人追捧,開始哈起了內地文化,甚至驚動了立法院,將其合法化。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道,4月27日,臺“立法院”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在修正該法后,基于公益需求的人肉搜索個人資料變為合法,讓警方未來通過人肉搜索辦案有了法律依據。這不禁讓我們驚訝,同樣是“人肉搜索”,為什么在內地官方不提倡合法化,臺灣卻在短時間內確立了它的合法地位?漂洋過海到臺灣的“人肉搜索”又會不會出現水土不服呢?
嘗了甜頭的臺灣人過度自信
臺灣本土有著深厚的“爆料文化”,特別是針對官員的言行舉止,在社會公益方面也有許多民眾自發組織的監督系統。這或許是臺灣比較自由的言論氛圍所形成的獨特“全民狗仔”現象。
近期,臺灣島內網友通過“人肉搜索”屢建奇功。2009年10月,在臺灣新竹,有兩位女生把自己破壞公物的錄像放到網上,最后被“人肉”出來,她們不僅向公眾道歉悔過,還賠了4.2萬的損失費。也是前不久,臺大博士生李念龍因為違反“動物保護法”,虐待動物致死,而被判刑一年半。這也是臺灣“動物保護法”實施以來第一起判刑的案例。另外還包括董氏基金會公布3歲幼童抽煙喝酒影片、惡阿嬤掌摑孫子事件等,都是通過網絡“人肉搜索”,在短時間內找到人,效率之快和資料之詳盡,連警方都自嘆不如。
臺“立法院”應該就是看到了如此強大的網民力量對社會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才決定對“個人資料保護法”做出修改,為一介草民的“人肉搜索”黃袍加身。這意味著曾經的“全民狗仔”將升級為“全民警察”,數以百萬計的網友將幫助警方高效找人,難怪警察也戲稱“這下子線民也越來越難混了”。
嘗到了一點甜頭,臺灣就迫不及待將這個曾經鬧得沸沸揚揚,毀譽參半的“人肉搜索”合法化。臺灣人對自己的自控能力似乎非常自信。對“人肉搜索”持正面態度的臺灣地區知名時事評論員陳彥伯就認為:在網絡上激起民憤的這些人,會慢慢被揪出來,這也是警民的合作和互動。另外《個人資料保護法》,也是對這種作奸犯科的行為不予保障。人肉搜索體現的“社會公益”,能夠讓很多人引以為戒。
凡事都分兩面看,“人肉搜索”這把雙刃劍無論是在內地,還是目前在臺灣,確實立下過不少豐功偉績。但它也曾經是暴力的代名詞,連帶的牽涉到許多個人隱私被曝露,影響到當事人的正常生活。臺灣人的過度樂觀讓人佩服,對民眾的信任也是一種鼓勵。但剛剛在臺灣扎根的“人肉搜索”尚未曝露它的負面影響,臺灣人就在嘗到甜頭后立即作出反應,并且是法律上的反應,似乎操之過急了些。
所謂公益,界限何在?
相信內地的網友對近幾年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還有印象,女子虐貓事件、銅須門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死亡博客事件、李銘佳侮辱周總理事件、賈君鵬事件、犀利哥事件,這一系列事件幾乎涵蓋了大半個道德范圍圈。而道德,往往無法給出一條明確的準繩。因此,在內地,出于道德的人肉搜索依然在不與法律沖突的情況下,以它自由的方式存在。臺灣“人肉搜索”合法化的前提則是基于“社會公益”為目的,這個所謂的“社會公益”,是否比道德較為容易界定呢?
臺灣地區知名政界人士、法律工作者,臺北市“議員”賴素如對此表示,社會公益其實還是比較寬泛的一個概念,如果是跟大眾有關的公共事件的內容,當然是合乎公益的,比如公眾人物觸犯了法律這樣的事情。但是如果是一些個人的東西,那么就跟公益無關。比如,在臺灣網絡上流傳著一段視頻,一個中年男人引誘幼童抽煙,最后他被人肉搜索了出來,就是合乎社會公益的,因為這個男人的行為已經違反了“少年兒童保護法”了;但如果是男女在共同場合的一些甜蜜畫面,這就跟社會公益無關,如果被人拍到了傳到了網絡上,就可以向法院申請禁止。
從以上的名詞解釋中,我們可以捉住一個中心句子:跟大眾有關的公共事件的內容。這或許可以排除一些曾經在內地轟動一時的關于第三者、婚外情等道德上遭到譴責而被“人肉搜索”的事件,以及部分因網友圖一時熱鬧和好奇,一哄而上的搜索案例,比如與內地犀利哥相似的臺灣“實踐大學舒淇”事件。搜索發起人因對當事人的生活帶來不良影響而道歉,并且關閉了網頁。
另外,即便是出于社會公益的目的,當事人的哪些個人資料是網友可以人肉并公布的呢?自“人肉搜索”出現后,是否觸犯個人隱私,就一直存在廣泛的爭議。內地許多事例中也都包含著血的教訓,最著名的莫過于死亡博客事件。在臺灣,官方給出的標準是,自己在網絡上公開的個人資料被人搜索到就不算違法,但是如果是發表在帶有密碼的地方的個人資料,被別人公開,就屬于侵害隱私。
這一界定看似合理,其實要細究,依然存在不少有失偏頗的地方。公開與不公開的資料給當事人帶來的應受懲罰以外的影響,或許就不是官方的法定界限所能理解的。
臺灣人還是該理性對待“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在臺灣可以說才剛開始受到關注,并且是因屢建奇功而被奉上了神壇。無論立法中提到的出于社會公益為目的,還是個人隱私遭侵犯的界定,都給人模棱兩可的感覺,并且暫時只是根據已經出現的個案得出的。以嚴謹的法律來衡量,確實讓人擔心它未來的走向。
臺灣學者稱相信網友的理性,覺得限制“人肉搜索”其實意義并不大,因為目前在臺灣,“人肉搜索”都是一些正面的例子,雖然在網絡上大家都是匿名,但是理性的網友還是占大多數,并不會為所欲為,相反,有節有度。從“臺灣實踐舒淇”的事件,也可以看到網友的理性與自制。
但臺灣最新的一個事例卻是,游客將一名男子虐待浣熊的視頻貼上網,引發臺灣網友“人肉搜索”,并有網友聲稱要剁掉此男子的手。正義的背后,往往也隱藏著不同程度的暴力,萬千網民的心理也難以琢磨。難道真的要等惡性事件發生后,官方再來修改立法嗎?
“人肉搜索”中的網絡暴力有時確實會轉化為現實的暴力,這是“人肉搜索”合法化最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如何規范和使用,確立相應的互聯網行業準則,創造合理、有序、創新、務實的人肉搜索新秩序是業內以及立法部門急需展開的。
“痛并快樂著”著實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人肉搜索”給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總讓人愛恨交加。我們不能因為愛之越深、恨之越徹,而應該把恨轉為愛的動力,這樣才能使“人肉”人性化、合理化、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