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買率先改名
位于西部阿拉伯海岸畔的印度第一大城孟買,有人口1600萬,也是印度第一大海港、第一大金融業和影視業中心。這個城市由七個海上小島連結而成。16世紀之前,這些小島上居住的都是信奉印度教的漁民。他們崇奉印度教大神濕婆美麗而仁慈的妻子雪山神女,不但為她建造了廟宇,還以她的化身孟巴(Mumba)稱呼這塊祖居之地。1534年,葡萄牙人強行占領這些小島。他們發現小島四周水深浪平,就稱之為“琫巴西亞”(Bom Bahia),意為“優良港灣”。這一稱謂后來演變成“琫巴依姆”(Bombaim)。1661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同英國國王查理二世聯姻,琫巴依姆作為陪嫁歸屬英國。可是,查理二世對這些小島并不看重,于1668年以每年10英鎊的租金出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公司修建碼頭、貨棧、碉堡,吸引眾多工商界人士前來開業。于是,這里很快發展成一個工商業城市。占這個城市人口多數的土著馬拉提人,承繼先祖的稱謂,稱這個城市為Mumbai。英國人將這一稱謂英語化,拼寫為Bombay,一直為國際上所通用。中文譯名顯然依據的是前者,一直為“孟買”。
孟買現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盡管外來移民不斷涌入,其人口的67%以上仍信奉印度教,53%以上仍是馬拉提人。馬拉提語是這個邦的官方語言。馬拉提人一直要求改換Bombay這個帶有殖民痕跡的城市名稱。1996年,具有強烈印度教民族主義傾向的人民黨在這個邦執政,正式將Bombay改為原來的Mumbai。
馬德拉斯也不安分
緊隨孟買更名的是位于東南部孟加拉灣岸畔的印度第四大城馬德拉斯(Madras)。馬德拉斯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其名稱據說來源于當地一個名叫“馬德拉斯帕提南”的小漁村。1522年,葡萄牙人將其占領,稱之為“馬德雷德迪烏斯”。1639年,英國人取代葡萄牙人的占領,稱之為“馬德拉斯”。
馬德拉斯同其所代表的整個泰米爾納德邦一樣,占人口多數的是泰米爾人。根據他們的傳說,馬德拉斯一帶本來叫“金納帕提南”,是以當地著名大酋長欽納帕·納亞喀的名字命名的。欽納帕提南簡稱欽奈(Chennai)。這一名稱早在當地的毗阇耶納伽羅帝國于1639年簽署的一個文件中就出現。因此,泰米爾人認為,他們邦的首府應恢復這一古老稱謂,而不應再使用帶有外來色彩的名稱。1996年,泰米爾納德邦政府正式將馬德拉斯改為欽奈。
加爾各答不甘落后
孟買和馬德拉斯的易名,帶動了印度第二大城、歷來被稱為文化之都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位于印度東部的孟加拉灣北岸,孟加拉人占總人口的55%,80%的人信奉印度教。加爾各答這一名稱的來源據說有三個。一個說法,這里最早有三個小村落,其中之一叫卡利卡達(Kalikata),卡利卡達據說來自Kalikshetra,意為印度教“迦梨女神之地”。另一個說法,這一名稱來自孟加拉語kilkila,意為“平地”,因為這里地勢低平,海拔在1.5米至9米之間。第三個說法,這一稱謂來源于孟加拉語中的kali(石灰)和kata(焦貝殼),用貝殼燒制的石灰是當地最流行的建筑材料。在孟加拉語中,這個城市的名字無論如何拼寫,發音都是kolkata。英國人來到之后,將這個名稱英語化,發音有變化,拼寫成Calcutta。
加爾各答的歷史同英國東印度公司緊密相關。1690年8月24日,該公司一個名叫喬布·查諾克的職工來到加爾各答,看到這里地勢低平,交通便捷,就建議英屬印度當局把其首府設在這里。于是,從1772年起,加爾各答就成為英屬印度的政治和文化中心。1947年印度獨立,實行印巴分治,加爾各答成為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英國和印度的史書一直記載,加爾各達之興旺,皆因查諾克的到來。1990年8月,西孟加拉邦甚至還將查諾克當初抵達加爾各答的日期定為建城300周年紀念日,著實慶祝了一番。就在此時有人提出異議:加爾各答應清除殖民主義的各種影響。經過激烈辯論,西孟加拉邦議會于1999年7月決定,按照孟加拉語發音將城市的名稱改為Kolkata。2003年5 月,加爾各答高等法院通過歷史學家提交的一份報告,否定加爾各答由查諾克所建之說。隨后,邦政府決定,所有教科書、政府文件都要做出相應的修訂,加爾各答的歷史就這樣徹底改寫。
班加羅爾恢復了原名
印度第五大城、有“印度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也更名了。班加羅爾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700多萬人口中大多是卡納達人,通行卡納達語。英國人侵占之前,當地人稱這里為本加盧魯(Bengaluru)。這一稱謂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在這里的雪山神女廟堂中,有一塊公元9世紀西恒伽王朝時代樹立的紀念碑,用古老的卡納達文書寫的碑文,把這個地方稱為本加盧魯。另一個說法來自傳說:公元12世紀,曷薩拉王朝的國王巴拉拉二世在森林打獵時迷路。又累又餓之時遇到一個貧窮的老嫗,就用她進獻的剛煮熟的豆子充饑。為表感謝,國王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本達卡盧魯(Benda-kaluru),在卡納達語中意為“熟豆子之地”。后來,人們將這個音節太多的地名簡縮成“本加盧魯”。英國人到來之后,本加盧魯像其他印度城市一樣也逐漸英語化,變成班加羅爾(Bangalore)。2006年11月,卡納塔克邦建立50周年,邦政府做出決定,將班加羅爾和邦內其他7個英語化的城市全部易名。于是,班加羅爾就恢復其原來的名稱本加盧魯。
更名之風綿延不絕
到目前為止,印度已有幾十個地方改名。其中,少數為邦,多數為城市。位于東北部的阿薩姆邦(Assam),是英國人對原名阿索姆(Asom)的誤讀,2006年2月恢復原名。喀拉拉邦首府特立凡得瑯(Trivandrum),本來叫特魯凡瑯塔普蘭(Thiruvananthapuram),英國人嫌這個名字太長,就自行簡化并推廣。現在,邦政府決定恢復原名。葡萄牙人1500年登陸印度的第一個地點,本來稱“科奇”(Kochi),英國人占領后改稱“科欽”(Cochin),現在也恢復原名。據報道,目前有人把目光轉向首都新德里。新德里是在古老都城德里(Delhi)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個新城。3000多年前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就提到德里,稱其為“因陀羅普羅斯塔”。公元前1世紀,孔雀王朝的國王拉加?迪盧(RajaDhilu)重建此城,以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新的名字后來幾經演變,出現幾種不同的寫法,發音當然也就不盡相同。主要寫法有Delhi、Dehli、Dilli、Dhilli。現在,有人提出恢復《摩訶婆羅多》中使用的名字,將德里和新德里一并改稱因陀羅普羅斯塔。另有人提出只改變現行的拼寫和發音,恢復“迪盧”這一古老名稱。當然,這只是一些人的建議,尚未得到官方認可。
對地名的更改也有人表示擔心,更名在突出民族特性的同時,流露出一定的民族分離主義傾向。印度有七八個宗教并存、近200個民族共處、18種語言通用、2000多種方言流行,如果人們都按自己的意愿毫無節制地更改所在地的名稱,可能會造成社會混亂與分裂。有鑒于此,印度現已做出明確規定,今后任何地名的更改,都需報請中央政府的批準。
新更換的地名,要得到普遍認可需要一定時間。在加爾各答,許多人仍在使用舊的拼寫地名。在孟買和欽奈,證券所、大學等機構仍以舊稱冠名。在本加盧魯,不少人擔心,拋掉軟件行業中“班加羅爾”這一金字招牌,可能影響與外界的交往。我親眼看到,有的印度人身攜兩種名片,地名更新的送本國人,而送外賓的則保持原有的地名,或者在新地名之后加注原來的地名。
一位印度學者曾說,西方熱衷于發現美妙的未來,而印度則熱衷于發現光榮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