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青揉捻成蝦干形狀的佛手茶。約六年前吉隆坡有一傳統茶行泡過給我喝,不說你不知。說了你也不信。簡直像解藥。當他用熱水澆注蓋碗內茶葉,茶香就宛如符咒般顯靈在空氣中,香薰陸羽,蠱惑茶民。稱其“香羽茶”。
拿著杯茶,吸一口不夠,再一口,再一口吸盡,飽滿地讓茶液;中擊整個口腔,所有的無名腫毒一切的頭暈煩郁,即時藥到病除消失得無影無蹤。
對付茶民這副臭皮囊,擁有同樣效果萬試萬靈的仙丹還有六十年的六堡、茶民自個兒的88青餅普洱、林平祥所有二三十年老的巖茶,病癮發作時,喝這些茶比打針吊鹽水更快更有效。叫茶民哭求也心甘情愿,但這解藥,他們說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哭也未必有。
卷曲成蝦干狀的佛手茶,傳統茶行老板說約放了十六年,事實上他們并無收藏茶葉的習慣,茶辦進來后就要把它賣光,貨換錢錢換貨這樣輪流轉,向來是傳統茶行生存的方式,錢都等著用來救命,誰舍得拿來囤茶?到最后發現倉庫還有若干箱茶葉,那肯定是賣不出或被遺忘了的,通常不多,留著自己享用好了。茶民得來全不費工夫。沒本事養茶的茶民,等著,自有人養了貢給他。
那佛手茶,仍留在原來的木箱,約二十來公斤重,老板抽了一些收進小的四方形鐵皮桶,木箱還照舊密封,不能隨便開,尤其是陰天、雨天更絕對不許開倉,免得茶葉受了濕氣,封封封。
條形茶(蝦干狀)屬輕、中揉捻茶葉,本來就不是準備拿來長期收藏的做法。如今無意中收了,只好見一步走一步,步步為營,將它于可以管理的范圍內保持最好狀態,就對得起茶民們了。
茶民另有一款佛手茶。我的老師所贈。這款佛手茶在臺灣做成,用布包揉成重揉捻、卷成一顆顆漂亮球形的茶葉,充滿著制茶人對茶之美的要求與期許。它的美,美在注重茶樹品種的特性,佛手葉子茶多酚含量高,水浸出物也強,葉張大而葉肉肥厚,通過良好的布包團揉手工藝術制作,造就佛手成品茶的高度細膩滋味,我們的味營感官接觸到茶液的那一霎,就會有一種綿綿不絕的層次感在沖擊著整個口腔。
猶如一些重瓣類的山茶花,花瓣數多達五六十片以上,到了適開期便熱情奔放地一路開一路開,開了還有,開了還有,欲罷不能開到深處。這種口感有人叫“韻”,有的也說“活”,大多會形容為“回味無窮”。
它的美,美在所揉成的茶體是有紋理的,卷的卷、曲的曲、彎的彎、上的上、下的下、圓的圓,那是茶人做茶時的心思:緊些松些、熱些冷些,半點也不允許含糊不允許走樣,出來才能緊實得溫柔得像一顆顆珍珠似的。這樣的球形。相對條形的會更適宜收藏存放,直至把茶變老才取出享用。
它的美,也美在更有利于茶味茶香的釋出,不浪費茶的本質,故其香可香得讓陸羽落淚,茶液是有生命力的,有時它甜有時它苦有時它澀,皆不忍吞咽,含著,直至靈魂出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