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實現包容性增長,都需要盡快轉變政府職能。尤其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
“‘十二五’規劃核心是轉型”的說法的確非常精辟。我以為轉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是轉變政府職能。
包容性增長,其要義是共享,核心是公平,目的是和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關于“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的重要提法,意味著在建設富強國家的同時,也應著力使百姓擁有更多財富,分享發展成果,這充分體現了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基本要求。
無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實現包容性增長,都需要盡快轉變政府職能。尤其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形勢面前,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關鍵。
政府職能如何轉變,或者說政府如何轉型?也就是我們到底需要市場主導下的政府作用,還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作用,是政府轉型目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按照中共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要求,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是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加強行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首先,目前政府在發展方式轉變中存在職能上的缺失。主要是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過大,真正立足市場,為企業與社會提供綜合性、長期性的服務跟不上。比如在經濟性服務領域,為企業的人才和技術創新服務能力不足,對企業融資的服務也較欠缺。在社會性服務領域,教育供給、醫療服務等公共品的供給明顯不夠。
其次,政府直接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或者依靠壟斷特權與民爭利存在諸多弊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而且主要是民營企業,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充當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政府要把“以行政為主體”的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為“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立足市場,服務市場,讓市場發揮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應當由企業和市場做的,政府不應越俎代庖。
第三,政府亟需從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是服務者而不是審批者,其主要職責是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宏觀調控。
第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方向是讓人們充分享受自由,而不是由政府代替人們決策。充分調動市場和民間配置資源的積極性,讓每個人有動力去創造財富,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些都需要政府縮小職能和完善職能來實現。
第五,政府需要改變價值導向。出臺的包括財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都要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和實現包容性增長。比如要讓百姓擁有更多財富,分享發展成果,必須調整國家財政收入和居民個人收入的關系。
第六,盡快突破政府理念轉變的難點。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最難的是政府改革,因為中國改革是由政府推動的,當改革要改政府自身時,難題就出現了。因此,整個政府職能的轉變,應該從思想的轉變開始,先要轉換思想,真正樹立起服務經濟、服務市場的意識,然后是政策的轉變,管理方式的轉變。說到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領導者執政理念的根本轉變。
簡而言之,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的基本方向,是最終形成市場主導型的經濟。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迫切需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盡早完成政府轉型,也就是從生產型、投資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