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出,能源、有色金屬等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和股票市場走勢強勁,因為中國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進口國和消耗國,其價格上漲引發了人們對輸入性通脹的擔憂。
當前通脹主要來自國內
今年下半年,中國的物價形勢開始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9月份,中國CPI達到了3.6%,10月份進一步走高到4.4%。目前,人們感覺最明顯的就是食品、蔬菜類價格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漲,通脹預期普遍很高。
如何看待當前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不少人將當前的物價上漲與美聯儲的定量寬松聯系在一起,認為這種上漲是輸入性的,因此得出國內政策無能為力或政策空間有限的結論。其實,這種看法是嚴重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目前發生的通脹,來自輸入性的只占相當小的部分,絕大部分是來自于國內的因素。從時間上看,2009年中國實施4萬億財政刺激計劃,同時實行極為寬松的貨幣信貸政策,當年信貸新增量達到10萬億元,貨幣供應量增長了27.7%。今年前三個季度,貨幣供應量繼續快速增長,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實際需要,特別是一季度,貨幣供應量仍然達到了22%。根據經驗,通貨膨脹常常出現在貨幣供應量增長的半年到一年半之后,從時間上看,今年第三季度以來的物價快速上漲,與去年以及今年初的過量貨幣供應十分吻合。
從物價上漲的主要類別來看,主要是農產品、食品和居住價格。中國進口品主要是能源、礦石等大宗原材料,以這些原材料為主要成本的工業用品,有的并未出現上漲,有的漲幅很小。農產品之所以出現上漲,根本原因在于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速跟不上工業行業生產率增速,當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基礎設施與工業投資時,大量資源以及土地、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轉移,農業比較收益隨之下降,供應隨之下降,漲價隨之發生。加上過多的貨幣供應,導致資金成本低廉,農產品有上漲預期,故而成了投機資金的主要攻擊對象,令通脹火上澆油。居住價格,則因為2008年底實行的貨幣政策推高了房價泡沫,進而推高租金所致。
相反,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大多處于通縮的邊緣,或存在較大的通縮風險。美聯儲的寬松貨幣如果真成了幫兇,那么資源價格的上漲首先也應該體現在其本國的通脹上,但事實相反,美國恰恰沒有通脹。
輸入性通脹的智豬博弈
盡管目前的通脹主要來源于內部而不是外部輸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外部因素不會對國內的通脹產生影響,更不能排除未來外部因素成為國內通脹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就要認真分析內部和外部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機制,精準地找到原因,方可有效地制定對策。
以2006—2007年的情況為例。由于國際能源價格上漲等原因,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內CPI開始大幅走高,到2007年攀升到了7%左右。從表面上看,這一波通脹帶有明顯的輸入性特征。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可以發現,從2003年開始的全球能源、鐵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價格的上漲,恰好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周期相一致。盡管將全球資源價格景氣全部歸結為中國拉動并不合理,但無法回避的是,“中國因素”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2007年2月,中國央行的加息行為,嚴重沖擊國際期貨市場,就是一個證明。
在這種情況下,將進口價格的上漲與國際物價的上漲現象歸結為“輸入性通脹”,從某種意義上,只是看到了表象,甚至在邏輯上存在錯誤。中國在國際資源市場上是一個大國,并不是價格的接受者(Price taker),而是價格的重要“確定者”(Price maker)。也就是說,是中國自身的經濟繁榮造成了進口價格的上漲,進口價格又推升國內價格上升,歸根到底,是國內需求推升了國內的價格上漲。盡管國外需求和貨幣因素在其中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相對來說,是次要的力量。
博弈論中有一個智豬博弈命題。說的是豬圈里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另一邊就會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有一只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可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之后,爭吃到另一半殘羹。這一博弈中各自的最優策略是:小豬選擇“搭便車”,大豬主動出擊。顯然,在國際資源市場上,中國因為體量大,面對價格上漲“輸入”到國內,中國通過國內的緊縮政策即可以反饋到市場上,造成價格回落;而一些小的經濟實體,就算是實施極嚴厲的緊縮措施,對能源價格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接近于零,因此不如不行動,坐等中國行動。而中國采取行動,雖然小國能搭便車分走部分好處,但中國還能得到剩下來的絕大多數好處。
面對可能出現的“輸入性通脹”,坐等和觀望并不適合中國。相反,著眼于國內緊縮才是應對的最佳策略。當然,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也會對資源價格產生一定影響,故而與這些國家進行政策協調也是很重要的,這些協調可利用G20會議、中美戰略對話等渠道進行。
首先,在各項緊縮措施中,信貸和利率的作用最為有效。從歷史上看,中國經濟的熱度與信貸投放有著相當嚴密的關系,而利率作為一項市場化的調控工具,更不應閑置,應該運用得更頻繁。
其次,匯率的作用遠不如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有效。從理論上看,美元貶值20%,匯率不變,則進口價格則有可能上漲20%,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0%,則可以保持進口價格不變。但中國經濟不可能承受匯率波動幅度過大。更重要的是,就算是人民幣升值,部分抵消美元貶值對進口和出口價格的影響,但由于進口和出口產品都有很長的產業鏈,在漫長的傳導過程中,其對最終產品價格的影響已經大大弱化,因此指望人民幣升值來對物價上漲產生抑制作用,不但極其緩慢,而且效果不理想。
第三,在所有的反通脹政策中,行政手段包括限價、補貼等,是對市場扭曲最大,也是效果最差的手段。一旦被輸入性通脹的假象所欺騙,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國內政策無招可用的印象,進而為行政手段的出臺提供輿論環境,這種情況是要亟需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