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有過童話,它們的功能無非是為了逃避現實的種種煩惱,形式大概是兩種:一種幻想自己擁有另一種不同的身份;一種幻想這個世界上有另一個世界,就像大多數娛樂電影一樣。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就算過得不高興,那種不高興的構成也很簡單,但是使用的形容詞和大人一樣——無聊。 比如這個動畫片里的小女孩卡洛琳。她生活的整個世界都很無聊:家里的老房子很無聊、這座房子的門窗很無聊、忙著工作的父母很無聊、怪模怪樣的鄰居很無聊、羅里吧嗦的玩伴很無聊,被大家遺忘的花園更加無聊。總之,這個世界無聊極了。呆不下去了。
這時候,迷人的“奇境”出現了。她在睡前發現了一個秘密通道,可以通往另一個世界,仿佛是這個世界的鏡像,所有事物、所有人都有一份復制品。但是卻有趣得多:任何景象都是華麗的,任何人都是友善的,另一對父母整天陪著卡洛琳吃喝玩樂——只不過,所有人都沒有眼睛,取而代之的是兩顆紐扣。無論如何這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世界——這是《卡洛琳》的前一部分——電影的畫面表現足以同樣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卡洛琳二度前往那個另外 的世界時,“夜游花園”和“跳鼠表演”兩個段落,想象力之豐富、表現力之迷人,那樣華麗的哥特風格,可能只有“妖艷”二字形容。(看到此處,忍不住倒回去又看一遍。)
這部電影的原著是被書迷稱為“大神”的尼爾#12539;蓋曼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說改編,曾獲得過雨果獎、星云獎兩大世界頂級幻想類小說大獎。而導演本人是Henry Selick,也許你還記得很多年前那部《圣誕夜驚魂》(蒂姆#12539;波頓監制)。而《卡洛琳》則重現這種哥特風格的同時,展示了堪稱瑰麗的畫卷。這部影片的風格和內容在拍片時,為適合孩子們觀看而被修剪得略為“明亮”和“健康”。首先,后半部分用了完全通俗化的簡單情節,孩子如何戰勝惡魔(對涉及的“世界的空白之處”,語焉不詳、一筆帶過);結尾也皆大歡喜的有點虛假:卡洛琳動用“個人魅力”,讓父母、鄰居、玩伴在大花園里的開了一個完美的夏日派對。盡管如此, 這個電影對我來說仍然充滿魅力,它用特獨的風格描繪出原著的魔幻趣味。
不知道算是幸福,還是悲哀。很多新片讓人覺得“有趣”的少之又少。但在非真人演出的電影里,卻接二連三地體驗到狂歡的快樂和奇妙的旅程(比如冰河和飛屋)。雖然動畫片自有其局限,但是在真人扮演的世界里我們有太多期待落空了。不知道是不是最會拍通俗電影、最能揣摩人情的導演都去拍動畫片了。也許就如《卡洛琳》原著開頭引用的切斯特頓的話:“童話其實最真實不過”,它們可以直接抵達我們沉睡的童年記憶里去,從眼睛到腦海喚醒一些業已遺忘的簡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