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世通早已成為企業道德敗壞的代名詞。金融危機的爆發、麥道夫的騙局、富士康的跳樓事件,更將企業倫理推向風口浪尖。正如安德魯#12539;吉耶爾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先前的CEO名流所開創的時代已經被一幫劣跡斑斑的企業高管毀掉了”。
企業盈利與否本不關乎道德,但企業以何種方式盈利或虧損,則不得不考慮是否有違道德。吉耶爾細數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企業倫理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依賴企業制定行為守則和價值觀宣言以及社會責任運動以期實現企業行為的自我約束,一直到政府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涉入以及非營利組織的道德幫助,從內到外試圖形成一套保障企業行為限定在道德范圍之內的約束機制。
從組織倫理看,企業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都會遇到倫理的挑戰。以財務部門為例,一套漂亮的財務報表可以表明企業在財務上的穩定性、管理上的高效和未來的投資價值。事實上,財務報表只有被客觀的第三方證實為“清白的”之后才能帶來這些好處。然而,這種證實本身就造成了公眾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沖突,再加上第三方的利益糾葛。安達信與安然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需要從企業價值鏈亦即組織角度制定道德標準,形成企業的行為守則,否則員工就會根據企業中掌控他們職業生活的人——他們的老板——的道德標準行事。
從企業社會責任看,企業在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出最優質的產品,并服從所在地的法律義務,包括納稅、員工福利、行業安全標準等的同時,更要融入所在地的社會中,回報社會。德魯克早就指出,利潤是經濟活動的一種客觀條件,而不是主要動機。
組織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從企業內部價值觀角度形成企業倫理的自律行為,而公司治理和法律管制措施則是企業從內到外形成一種制度的約束。
對于那些無法用強有力的倫理文化管理自己的企業來說,政府制定的法律和管制措施則是最后的防線。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相繼出臺了五部關鍵的法律約束企業行為:《涉外反貪法》(1977);《國防工業倡議》(1986);《美國聯邦判決指南企業篇》(1991);《薩班斯—奧克斯利法》(2002);《美國聯邦判決指南企業篇修訂案》(2004)。但吉耶爾也提出了警告:即便嚴厲者如《薩班斯—奧克斯利法》,無法幫助你創造一種道德的企業文化,也無法幫助你找到一個既有效率又講道德的董事會。
《中國私募股權市場發展報告2010》
主編:曹和平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11月
薦讀理由:本書為中國首卷私募市場藍皮書,報告的基點是討論我國資本市場中的私募市場板塊:私募股權及其市場交易的一般特征;危機后中國與世界資本市場前沿;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成長小史;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動力學機制;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政策性規制與未來。本書集中闡述了作者團隊關于我國資本市場中私募股權概念、私募股權投資、私募股權小史、私募股權市場實績、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等的初步認識,以期引起國內外同行研究和相關部門的政策關注。
《企業文化史》
作者:劉光明
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0年8月
薦讀理由:企業文化在國內企業備受關注,從宏觀層面看,人類的文化、藝術、宗教、哲學,特別是產業史、企業史從各個視角、各個維度影響企業文化的發展;從微觀層面的企業實踐看也是如此。一些著名的企業不僅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說,是這些企業家撰寫著企業文化史。本書從國際企業文化思潮、國際企業文化的興起、國內企業文化的興起、企業管理文化思想的淵源等方面對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作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