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蛙》 生育史 異化 懺悔
摘 要:莫言在新作《蛙》中,從一個赤腳醫生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計劃生育政策對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影響,更以此為背景,通過一個鄉村醫生身份和角色的不斷轉換——從鄉村接生員,到成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再到晚年的悔悟,作者進而來考察30年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變遷。
《蛙》200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圖書的宣傳資料上,出版方號稱這部作品是“莫言醞釀十余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雖然對于這部小說是否真正觸及了國人靈魂最痛處的說法還有待歷史的檢驗,但是小說卻選擇了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而又獨具中國特色的題材——計劃生育。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的四封長信和一部話劇組成,講述了姑姑——一個鄉村婦產科醫生的人生經歷,用生動感人的細節展示中國鄉村六十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絕對算得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是一段深深影響一代中國人身體和靈魂的宏大敘事。一方面,通過30年堅持不懈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中國成功實現了人口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有效緩解了中國在經濟、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壓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全面發展,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計劃生育的實施對中國成千上萬的家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0年來圍繞計劃生育的爭論一直不斷,而它對中國傳統傳宗接代觀念的挑戰以及隨之帶來的劇烈的沖突,在各類小品中都得到了生動的演繹。更重要的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強硬實施,特別是過程中執法者的粗暴,對中國家庭精神層面的影響直到今天才顯示出來。計劃生育政策又顯示了某種荒謬和非理性。
面對這樣一個既具有宏大敘事色彩,又具有一定政策敏感性的題材,雖然很多作家都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也不斷有中短篇小說發表,但是如何在更深的層面上反思這段歷史,對很多作家來說,便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莫言《蛙》的發表,在這一重大題材的反映上有了更大的突破。與其以往作品中的恣意狂佯不同,《蛙》表現了作者難得的謹慎、節制。他更是將視角盡可能設置得很小,巧妙地聚焦于一個赤腳醫生——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姑姑身上。姑姑是小說最濃墨重彩刻畫的一個主要人物。作為高密東北鄉遠近聞名的婦嬰名醫,姑姑的任務就是在計劃生育高潮到來時,讓已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而作者的立意也別具匠心,寫姑姑的用意是希望從一個赤腳醫生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計劃生育政策對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影響。即以計劃生育為背景,通過一個鄉村醫生身份和角色的不斷轉換——從鄉村接生員,到成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再到晚年的悔悟,進而來考察30年來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變遷。因此,分析姑姑人物形象具有的意義,成為解剖《蛙》這部作品的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姑姑身份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某種程度上講,姑姑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而又性格非常鮮明的人。姑姑身上有著很強的傳奇色彩,她根正苗紅,早在幼年時期,姑姑就被侵華日軍抓進平度城里,有著與日本司令斗智斗勇的傳奇經歷。這種經歷使得人們都對她敬重三分。再加上她天生的豪爽性格,使得她在村子里成為某種權威式的鐵腕人物。作為一名普通的鄉村接生員,她曾經給無數小孩接生,在鬼門關上,搶救過許多婦嬰的生命,在很多人的眼里,姑姑就是送子觀音,是無數人眼里的英雄。因此說,沒有人比他更懂得新生命的可貴以及對一個家庭的意義。不僅如此,“家庭出身好,模樣端正,又是黨員”的姑姑也曾有過“出水芙蓉”一般的少女時代,并曾經有過女孩子的夢想,追求過屬于自己的幸福。她愛上了一個空軍飛行員,在那個紅色年代,一個鄉村醫生看上一個空軍飛行員,不僅僅是因為空軍飛行員身上的政治光環,當然還受到了其本身高大英俊、充滿男性魅力的吸引。然而,因為“太革命,太正派了”,這樣的愛情也就少了些許浪漫色彩,她與具有“資產階級”情調的飛行員的這場錯位的愛情,一開始就注定了無疾而終的結局。但也是這場失敗的愛情,徹底改變了姑姑的人生命運軌跡。正是這個飛行員的叛逃,使姑姑受到了很大的牽連,不僅喪失了幸福的婚姻生活,而且深陷囹圄,并一度自殺。由于感情的失敗和打擊,姑姑逐漸喪失了自我,但院長并沒有追究她因為飛行員男朋友出逃的附帶責任,對此她感激涕零,并堅定了通過實際行動向黨表忠心的決心,“從血泊中站立起來,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出”。于是在這種不斷的自覺不自覺的被規訓中,她從一個挽救無數生命的接生員,成為“公社計劃生育的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成為讓無數家庭聞風喪膽的女魔頭,并一步一步異化為被馴服的革命工具。
小說著力刻畫了姑姑在實施計劃生育過程中的“活閻王”形象。小說中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我”的媳婦,也就是姑姑的侄媳婦,請求姑姑給她配一種生雙胞胎的藥,好讓她多生一個。這樣的要求雖然荒誕,但也好理解,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姑姑完全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加以拒絕和解釋,但是姑姑卻另有一套說法,她嚴肅地說:“你們年輕人,要聽黨的話,跟黨走,不要想歪門邪道。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是頭等大事。書記掛帥,全黨動手。典型引路,加強科研。提高技術,措施落實。群眾運動,持之以恒。一對夫妻一個孩,是鐵打的政策,五十年不動搖。人口不控制,中國就完了。小跑,你是共產黨員,革命軍人,一定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姑姑是共產黨員,政協常委,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副組長,怎么能帶頭犯法?我告訴你,姑姑盡管受過一些委屈,但一顆紅心,永不變色。姑姑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黨指向哪里,我就沖向哪里!”“現在有人給姑姑起了個外號叫‘活閻王’,姑姑感到很榮光!對那些計劃生育內生育的,姑姑焚香沐浴為她接生;對那些超計劃懷孕的——姑姑對著虛空猛劈一掌——決不讓一個漏網。”在這些完全政治化的說辭中,不僅看到了計劃生育政策的政治動員和實施模式,也看到了這種政治化的動員模式對中國鄉村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在姑姑略帶夸張而又極具真實意味的手勢中,我們完全看不到一個鄉村醫生應該有的對生命的憐憫,而是一個完全沒有個人意志,沒有個體自主性,沒有反思意識的“一切聽從黨和國家的號召,黨和國家要求我們做出犧牲,我們不假思索就會這么做”完全政治化、符號化的政策執行的工具化的人物。
正是奉行著“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決不讓一個漏網”的信念,在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過程
中,她強制性地將無數孕婦流產,將無數男人結扎,一幕幕悲喜劇也就不斷上演。而正是打著執行黨的政策的旗號,各種帶有荒誕劇色彩的野蠻執法也就有了合法性的借口。特別是小說中姑姑駕船追趕懷孕五個月的孕婦,致使孕婦跳河,體力不支而最終一尸兩命;為了逼自己的侄媳婦墮胎,不惜“大義滅親”,扒房揭瓦,“連環保甲”,使盡各種手段,最終又活生生害死了兩條人命。對于中國傳統的宗族社會來說,這樣的舉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甚至被斥之為“惡魔”,而對于一個出身紅色家庭,又是受著紅色教育洗禮的黨員來說,姑姑的冷酷無情又是符合人物性格和命運演變的邏輯的。
姑姑其實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她不僅一輩子沒有結婚,完全沒有個人的幸福可言,而且因為她在執行計劃生育過程中的一系列瘋狂的舉動,使得自己成為整個鄉村社會的敵人,更可悲的是,姑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計劃生育工作的合法性,尤其是工作過程中的各種野蠻的行為,并沒有絲毫的懷疑和反思。小說中有一段對話,當母親勸道:“他姑姑,計劃生育這事兒,是你自己琢磨出來呢,還是上頭讓干的?”“什么叫‘自己琢磨出來的’?姑姑氣憤地說,這是黨的號召,毛主席的指示,國家的政策。”對于自己的愚忠,姑姑也有過一絲的反省:“姑姑這輩子,吃虧就吃在太聽話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認真了。”不過這樣的反省只不過曇花一現,馬上便被強烈的政治使命感壓制下去了。
小說的閃光點在最后的部分。步入晚年后,姑姑這個國策的忠誠執行者,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表達對于在執行計劃生育過程中戕害小生命的行為的懺悔。這使得這部小說的意義上升到另外一個高度。但是要讓一個曾經堅定的黨的政治的擁護者,一下子轉變成一個虔誠的懺悔者,這樣的轉變在小說處理上似乎還不夠水到渠成,還有很多的抵牾。姑姑的審視,雖然緣起于姑姑懼怕青蛙這個細節,但是這樣的細節的震撼力并不夠強。姑姑與一位泥塑藝人結婚,與丈夫一起捏出無數泥娃娃,以此來拯救自己不安的靈魂。但是這樣的懺悔并不徹底,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悔恨。因為,她的懺悔只是因為對死去的胎兒和孕婦們的悔恨,這樣的悔恨并沒有深入到靈魂的深處,而對于自己所一直忠誠的信念,姑姑也沒有一點的警醒。因此,這部小說還算不上真正的有著懺悔意識的小說,在深度的挖掘上還有很大的余地。
作者簡介:范建華,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作家作品評論。
(責任編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