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2003年的一個夏天,有一位大山深處的老支書來找付殿曉說他們村的通信問題。他叫徐天運,是一位60多歲、只有一只手的老支書。他們村叫楊山村,相傳楊家將曾在此屯兵,留下很多人文古跡。為改變楊山村的貧窮面貌,老支書想引資來開發景區,可是村里沒有電話,沒有信號,投資商不愿來。2004年,楊山基站開始建設。有一次,付殿曉在基站山腳下一戶老鄉家里吃飯,無意間同老鄉說起這條路,付殿曉說:“咱們村修這條路真不簡單。”付殿曉見過好多挺富裕的村還沒有修水泥路。老鄉說:“你不知道啊!多虧村里出了個好支書。”不是老徐,楊山修水泥路,付殿曉們想都不敢想。剛開始修路,大家都挺支持,可修路需要毀田、毀林,影響到誰家都不愿意。在鋪水泥路面的時候,老徐干活不慎砸斷腿,修路也被迫停了下來,老支書坐在木板車上讓孩子拉著到工地,群眾一看,人家老支書都那樣了還到工地來,非常感動,這條路才得以順利修成。
常年在農村建基站,付殿曉也認識了一些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干部,有的事跡也挺感人,但老支書的故事卻深深地感染了付殿曉。當時,付殿曉還不是黨員,是老支書的人格、黨性、清廉、正直讓付殿曉感受到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和希望。從此,老支書的人格形象就在付殿曉心中豎起了一座豐碑。
因為心中有楷模所以全心全意
2003年至2004年,為提高基站的覆蓋范圍,分公司決定把建在網通院內的鐵塔搬到高山上。在三川基站搬遷時,有一次,付殿曉們只顧著在機房內裝設備,聽到雷聲后一看時間,下午快6點了得趕緊下山。出門時,外面早已下起雨來,頭頂是雷電,此時下山非常危險,可山上沒吃、沒喝又非常冷,下著雨,山上的路很滑,付殿曉們坐在地上,拽著路邊的灌木叢一點、一點往下滑,不怕大家笑話,付殿曉和同事們是在不斷罵娘聲中才下得了山。回到家里,不說又餓又累,老婆孩子看到渾身泥巴還不愿意。付殿曉曾賭氣,再也不干網絡了,可一想到老支書,付殿曉覺得,咱們還是幸運的,因為咱們有工資、獎金,干好了年底還能評先進,可老支書什么也沒有,想到這兒,第二天早晨,付殿曉和同事們又出發了。
在獅子廟基站搬遷時,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付殿曉和同事們就吃住在山上。基站所在山峰海拔高,沒有泉水,村民在背陰處挖大坑,蓄雨水食用。因為坑大蓄水時間長,水里有很多小蟲子,喝水的時候得用籮過一下,把蟲子過出來后再食用,付殿曉們叫它“籮過水”。說到這,付殿曉想起河南飛達公司有個安裝隊,頭一天在秋扒基站裝設備,早上天剛亮就上山,除了必帶工具外,誰也不想多帶吃的、喝的,中午只好餓著肚子干活。第二天,要到獅子廟基站裝設備,隊長對付殿曉說,中午能不能弄點吃的,付殿曉說:“沒問題,中午讓大家吃點熱飯。”到了山上,隊長看到那個蓄水坑,問付殿曉是不是村民們洗澡用的,付殿曉說,這是山上老百姓吃的水。走到水坑邊,隊長看到水中的小蟲子,就再也不提吃飯的事,他們不敢吃,付殿曉們照樣吃,城里人肚子適應性不如付殿曉們農村人。
因為肩上有責所以全心全意
付殿曉喜歡讀的一本書,叫《責任勝于能力》。書中說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必定是敬業、熱忱、主動、忠誠,把細節做到完美的人。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付殿曉們一定會積極挖掘自己的潛能,會更加勇敢、堅韌和執著,會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付殿曉想,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是如此,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一樣如此。
2006年,中國移動河南公司主動承擔了全省101個未通電話行政村的村村通電話工程,其中欒川未通電話的行政村占9個,是全省建設任務的十分之一。而這些未通電話的行政村都在大山深處。像垢峪村,村里10個村民組,散布在30多平方公里的溝溝岔岔,村里開次村民大會,4個村干部分片通知,差不多需要兩天時間。老百姓這樣形容村里的環境:“兩溝十大岔,岔岔有人家;多則沒十戶,少則一兩家;春秋背镢頭,冬天拾柴火;一遇旱澇災,莊稼全枯瞎。”
在建設村村通工程中,付殿曉最難忘的一次是“回鍋”工程。當時,西陽道村村通工程三個光纖直放站中的第一處站點開通后,施工隊被村民們攔住了,村長出面求情,說這一片還有30多戶人家沒信號,希望把站點移高點。當時,村村通工程建設工期相當緊急,大家整天早起晚歸,累得都不愿說話,而搬遷最少需要一周時間,可是面對鄉親們渴求的眼神,付殿曉說服自己和同事們,將基站拆下進行二次搬運重新安裝。基站開通后,村民們十分滿意,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付殿曉感到了無比欣慰。
在解決桃源村通信時,基站站址選在了海拔1 700多米的山頭。山高坡陡,即使在平時空手上山也需要抓著道邊的灌木叢才能勉強爬上去,基站建設所需鋼架、砂石水等建材重達二三百噸。因為施工難度太大,連換了六個施工隊。每換一個施工隊付殿曉都要上山協商,從選址到建成,付殿曉先后爬了17趟……后來村干部也非常感動,村委會決定無償出讓坡地供建站用,工程物資由村里組織騾馬隊馱運。后來鐵塔運來了,騾馬無法運輸,村支書一聲招呼,30余名壯勞力硬是手抬肩扛義務把鐵塔運上了山頂,至今沒有人提過“錢”字。
2006年6月30日晚上19點40分,天下著小雨,付殿曉們順利開通了欒川地區“村村通”工程最后一個站點——陽莊基站。準備下山時,天已經黑透了,熱心的群眾不讓付殿曉們走,當熱乎乎的農家飯端上來的時候,辛酸、激動、興奮,所有的感覺一股腦沖上心頭,付殿曉流淚了。陽莊村距鄉政府20多公里,全村200多口人,出山的道路僅容一輛三輪車通過,更別說用上手機了。當村民們看到別的村鋪水泥路、裝電話,村長有些急了,就找到鄉政府,但是政府相關部門說:施工難度太大,投資太大,只能考慮將村民搬遷,所有人都失望了,都以為夢想會成為泡影。沒想到,移動公司的光纜進村了,能打手機了,開通基站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村里的果實和農副產品不愁銷路了,村里的小伙能找到外村的媳婦了,村長表態一定要把路修好,徹底改變落后的局面。
專家說,“村村通”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付殿曉覺得,“村村通”工程更是一項“良心工程”,是咱們要用自己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愛心建造起來的能夠真正幫助大山深處的鄉親們依靠信息致富的“良心工程”,也正因為如此,群眾們才會發自肺腑的說,“村村通”工程修到了付殿曉們的心坎上。
因為心里有愛所以全心全意
記得在2006年,付殿曉在留嶺基站建設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幾個孩子,那天,天下著雨,付殿曉路過一個學校,看到兩個孩子在雨地里沒人接,怪可憐的,就順路把他們送回了家。了解到孩子們家里非常困難,以后從那路過,他就給孩子們帶上一點學習用品,趕上孩子寫作業,就順便輔導一下。說心里話,長年累月在野外工作,自己的孩子很少能顧上,看到了老鄉們的孩子就感到特別親切,再說了,幫助他們,也就是舉手之勞。直到現在,這幾個孩子一直是付殿曉心中的牽掛,付殿曉會一直關注著他們,直到他們長大成人。
2009年1月7日,2008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河南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付殿曉有幸獲得這一殊榮,感動中原組委會給予付殿曉的頒獎詞:這是一個有著伏牛山一樣性格的男人,沉默、平實、剛毅。但他在改造著伏牛山,他讓伏牛山不再因險峻而閉塞,他讓大山里的人們不再因閉塞而孤陋寡聞。他將厚重樸實的愛獻給了大山,而沉默的大山則將因他更美麗!十年磨一劍,這不僅是對付殿曉個人的贊譽,更是社會各界對村村通工程的肯定,是對河南移動所有網絡建設者的褒獎。
從1999年到現在的11年歲月中,付殿曉和同事們天天重復著一樣的工作。干網絡真的是挺累的,但是,這幾年,公司也給予了付殿曉很多榮譽,付殿曉曾先后榮獲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勞模等榮譽稱號。可和付殿曉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們有的至今什么也沒有得到,老支書也和以前一樣沒什么變化,一想到他們,付殿曉就感到慚愧,感到不自在,感覺受之有愧。付殿曉想,人是需要一種精神、需要一種信仰的。作為一名普通黨員,我一定要像老支書那樣,為了黨的事業,為了人民的利益,不唯名利,甘愿奉獻,永遠全心全意,永遠無怨無悔!作為被表彰的優秀黨員,我一定要像老支書那樣,戒驕戒躁,把榮譽作為一種鞭策和鼓勵,更好地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嚴格要求自己,為企業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