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七孔是一座古橋的名字,也是一個景區的名字。
古橋位于貴州南部的荔波縣境內,與廣西接壤。從貴陽驅車前往,行程300余公里,需要5個多小時。
這個景區,因古橋而得名。小七孔景區是樟江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外還有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樟江風光帶。2007年6月,由貴州荔波喀斯特、云南石林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項目,順利通過在新西蘭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表決,正式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六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樟江風景名勝區作為世界罕見的亞熱帶喀斯特原生森林殘存區、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典型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學者實地考察后評價:“這里是世界同緯度上最后一塊綠寶石” 。
來到小七孔景區,便置身于被譽為“超級盆景”的特別氛圍之中。
小七孔景區是一條寬僅1公里、長12公里的狹長幽谷。首先印入眼簾的當然是小七孔古橋了。該橋位于景區之首。橋頭有一水泥碑刻,碑文上說:“小七孔古橋:建于清道光15年(1836年),是古時荔波通往廣西的商旅要道,長40米、寬1.8米、高5米,原有石碑兩塊,一為《修碑》,一為《萬古奧橋碑》,刻有‘群山崖浪千千歲,響水河橋萬萬年’之句。橋腹七孔俗稱‘小七孔’,小七孔風景名勝區因此而得名?!?/p>
小七孔古橋真的應了她的名字,既小且古,小巧玲瓏,古色古香。橋身由麻石條砌成,爬滿藤蔓和蕨類。橋下,樟江支流響水河水在此而成涵碧潭,潭水經過上面森林無數次過濾,綠得令人心醉、靜得令人屏氣。橋的兩岸各有一顆參天古木,巨大的虬枝沿橋伸臂,宛如巨傘撐在橋上??上厦娴囊活w已經枯死,只留下了偉岸的軀干,不過也能讓游客領略昔日的風采。
這里有一個瑤族神話故事,為小七孔橋增添了一份魅力和傳奇。傳說板崤山上有個瑤寨,寨里有個小伙子叫阿吉,阿吉的右手有個神奇的指頭,能把巖石戳成爛泥一般綿軟,過上一夜后巖石又能恢復其堅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般美麗的姑娘。他們看見鄉親們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對岸去趕場和耕種,便決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橋。他們來到板崤山下,阿吉用指頭戳石,姑娘們便用變軟的石頭捏砌成橋,七個姑娘一人負責一孔。他們戳呀捏呀堆呀,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把橋建成。該橋別稱“七姑橋”,蓋為七位姑娘捏砌成橋之故。橋體單簿拙樸,但在近200年的洪水沖刷和風侵雨蝕中泰然屹立,互通了黔桂,承載了歷史,傳揚了故事。據此,作《游小七孔橋》以贊之——
樟江如畫美,遺產噪宇內。
七孔舉飛虹,一橋通黔桂。
上下二百載,古今一江水。
人間因情濃,天塹不足畏。
小七孔橋往上而行,便是涵碧潭的上游長1.6公里的狹窄山谷。山谷河床高高低低,錯落著68級瀑布和跌水,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觀。據專家考證,如此眾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實屬全國罕見。
層層疊疊的瀑布,淙淙嘩嘩而下泄,或傾珠撒玉,推雪擁云,或匹練飄逸,銀河瀉地,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千姿百態的瀑布跌水競領風騷,爭奇斗妍,構成風情萬種的動態水景。沿河谷伴梯級瀑布而上,一路但見高山流水、綠樹紅花,聞泉鳴瀑響、鳥啾蟲吟,詩意盎然,美不勝收——
峽谷千米長,跌水六十八。
層層且疊疊,淙淙復嘩嘩。
泉鳴伴瀑響,秋蟲和寒鴉。
情歸涵碧潭,空留一蒹葭。
游興所致,便有了《68級跌水瀑布》的小詩。
踩棧道,踏汀步,過小橋,涉流水,上行而右,即是拉雅瀑布。
“拉雅”,美麗之意也。該瀑布自山腰傾瀉而出,形成瀑寬10米、落差30米的白色簾幕。逼近仰視,上有藍天白云,兩側綠樹成蔭,“飛流直下百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勢如山倒,吼聲狀似雷,頗為壯觀。橫空而來的拉雅瀑布同響水河縱向錯落的68級跌水瀑布,構成了一幅絕妙的立體交叉瀑布群景觀。瀑在路側,人在瀑下。水急生風,清風徐來,涼爽撲面,一掃暑熱和煩躁,倍感酣暢和親切;水霧濺噴,紛紛揚揚,飄飄灑灑,一洗征塵和勞乏,頓覺輕松和振奮。盡管胡謅了《拉雅瀑布》一詩,也不能窮我興致——
拉雅飛瀑出山腰,傾珠撒玉云外拋。
綠樹叢中懸白練,玲瓏石上吟風騷。
仰首雨霧洗凡塵,低頭汀步搖波濤。
丹青妙筆畫不盡,人間奇景多妖嬈。
拉雅瀑布,我心中最圣潔的瀑布!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