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于1957年的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202研究所,首任所長是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和感動中國的雙百英模人物,也是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的保爾#8226;柯察金”的吳運鐸同志。半個多世紀前,吳運鐸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英模,教育和激勵了整整一代甚至兩代人,半個多世紀之后,該所在繼承老兵工的光榮傳統,弘揚吳運鐸精神的同時,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逐步形成了以吳運鐸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成為促進科研所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近年來,在吳運鐸精神的激勵下,202所上下團結一致,奮力拼搏,不僅狠抓總研制的多個型號產品參加了國慶閱兵,出色完成了多項國防裝備重點型號項目的科研任務,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而且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建設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先后榮獲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精神文明標兵單位、陜西省城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員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既要重視技術也要培育文化
前些年,在研究所講到核心競爭力時,干部員工普遍關心的是重點型號項目的總體技術、關鍵核心的專業技術,很少提及企業文化建設。但近年來,隨著員工對企業文化作用的逐步了解,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研究所是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專業人才比比皆是,但這并不能代表就有優秀的企業文化,研究所的文化不是個體專業知識與技術的疊加,而是需要精心培育和建設的。要想鍛造一個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現代化研究所,如果沒有研究所文化的建設,那愿望只能是海市蜃樓。
當前,在科學研究能力與手段建設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勢下,研究所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更高層次的競爭在于文化,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是因為,我們已步入了信息化、網絡化以及數字化高科技時代,彼此接受信息、應用技術的水平差距逐漸縮小,“生產”科研成果的能力、“經營”科研成果的水平比較接近。所以,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已成為時代的呼喚,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引領研究所持續健康發展的靈魂工程,也是打造研究所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文化建設表面上看是務虛的,但是實際上卻是有著實實在在的作用,文化能使研究所成為一個由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來的組織,能使共有的價值觀念,發育成長為習俗,從而產生強制性的規范作用。因而,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是我們“建設高科技國際化兵器事業,打造有抱負、負責任、受尊重的兵器團隊”不可或缺的。作為國家重要的科研單位,從自身承擔的光榮任務與神圣使命出發,不僅要大力培養掌握扎實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還要精心培育以吳運鐸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為研究所的持續發展塑“形”煉“魂”。
弘揚傳統文化彰顯自我特色
實際上,企業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且有著深刻的與生俱來的烙印。企業文化是依附于企業,并伴隨著企業的經營發展,經過長時間的凝結、積淀和孕育,逐步形成的。早在建所之初,我們的首任所長吳運鐸同志就十分注重研究所文化的培育。他對新分配來所的大學畢業生進行入所教育時就講:“不管你們具備了什么樣的文化程度,都不要忘記這是黨和國家培養教育的結果,要牢固樹立把一切獻給黨的思想;參加工作后還要繼續學習,要不斷學習新知識,鉆研科學技術,練就過硬的本領,這對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建設都有好處。” 這些樸素的話語,表達了吳運鐸同志對年輕一代的殷切希望,富含著傳統文化元素、愛黨愛國的感恩教育內容,滲透著繼續教育的思想、銳意進取的精神。
多年來,吳運鐸同志把一切獻給黨,以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熱愛祖國、獻身兵工,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科學實踐的兵工精神,一直教育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干部員工,并逐步形成了研究所的文化內核。為了弘揚吳運鐸精神,傳承兵工傳統文化,研究所建立了集中反映吳運鐸精神的紀念館,并被省市授予了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成為對廣大干部員工和年輕一代進行兵工傳統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課堂。并且堅持每年以“把一切獻給黨”為主題,組織對新員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進行以吳運鐸精神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教育。今天,之所以能有一支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較高的員工隊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傳統與現代特色兼具的企業文化。
幾十年過去了,以吳運鐸為代表的老兵工精神和價值觀一直在該所綿延至今,成為永不褪色、日久彌珍的財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仍然對員工的思想、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鼓舞和激勵著全所干部員工勵精圖治、勇于創新,不斷把兵器科研事業推向前進,在建設高科技現代化研究所的進程中,在實現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要想在軍工行業激烈的競爭中成為贏家,就必須把企業文化當成提升研究所整體素質的系統工程去建設,把企業文化作為研究所的長壽之道去經營。尤其是把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著力培育激情文化、競爭文化、責任文化,構建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作為研究所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堅持與時俱進豐富文化內涵
理念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思想基礎,是全所員工經營管理研究所的哲學、思想、觀念,更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支柱。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形勢下的企業精神,不允許我們以一個不變的標準為目標,更要與時俱進,并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研究所自身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所以,必須結合新階段新形勢的要求,從歷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角度,總結、提煉、修改企業精神與理念,進而豐富企業文化內涵。
基于上述認識,所領導班子將所的精神重新修改確定為“團結奉獻創新,錘煉科技精品。”這既蘊涵了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無私奉獻精神,又蘊涵著新時期求新求變的進取精神、對軍工科研產品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識。想必這種精神一定能夠發揮其引導員工、鼓舞員工、激勵員工的作用,進而推動研究所各項事業的發展。對理念的總結提煉,我們沒有人云亦云甚至刻意拼湊,也不尋求流行的或時髦的詞語進行組合,而是把我們幾十年經營管理研究所的思想、實踐和體會進行了高度的總結、歸納和概括,從而形成了“追求最高、創造最好、實干興所、創新未來”的核心理念。追求最高就是全所員工在各自崗位上和工作中,要目標最高、標準最高、效率最高、產出最高;創造最好就是全所員工在各自崗位上和工作中要創造最好的業績、爭取最好的效果、樹立最好的形象、培育最好的品行;實干興所是研究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的感悟,虛談漂浮則研究所衰,苦干實干則研究所興;創新是發展之魂,要實現高科技國際化,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要通過不斷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競爭力,唯有不斷創新方能成就研究所未來的事業。誠然,從發展的角度看似乎應該是要更高、更好,但這里強調的是一種對從業目標的追求,對工作效果的高標準,是實踐的感悟。可以說,這一核心理念集中體現了全體員工的價值觀,在日常科研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中起著很好的引領作用。
培育兵工文化增強競爭實力
深刻分析研究所面臨的行業內外激烈競爭的復雜局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把研究所建成名副其實的專業技術研究中心,引領專業技術發展方向,就必須提升研究所的核心競爭力。對于我們而言,核心競爭力不僅有總體與專業技術、一流的專業人才,還有以吳運鐸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它是研究所發展的內功,是產生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其形成不同于其他企業,因為他是建立在吳運鐸精神基礎上的,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所以,必須在傳承、發揚吳運鐸精神上下工夫做文章,把吳運鐸精神作為企業文化之魂,而不能落于模式化的俗套。半個多世紀以來,吳運鐸精神教育了幾代兵工人,在建設高科技國際化的兵器事業,打造有抱負、負責任、受尊重兵器團隊過程中不會過時,永遠是我們中國軍工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發展企業文化、培育兵工文化的過程中,要不斷挖掘吳運鐸精神的深刻內涵,賦予其時代的新意,以吳運鐸精神為靈魂,把傳統的兵工文化與具有時代精神的現代企業文化融合,既要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又要培育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膽創新的時代精神,建設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發揮企業文化在研究所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使科技創新與企業文化產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效果。把企業文化打造成促進研究所發展的強大動力,使其真正成為研究所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這種競爭對研究所不僅是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的競爭,而且是員工整體素質的競爭。我們搞企業文化建設既要提高員工的科研技術水平,又要提高員工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把文化變為全體員工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使其形成群體心理定勢,這樣既可通過明確的意識支配行為,也可通過潛意識產生行為。因而,只有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一項基礎建設工作常抓不懈,不圖虛名,講求實效,穩步推進,一種傳統與現代融合,以吳運鐸精神為核心,特色鮮明的企業文化就會形成。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