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減負;教育思想;課程結構;課堂教學;
作業;考試;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 G632.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A)—0010—01
端正教育思想,走出認識誤區
端正教育思想,我們認為應著力解決認識上的三個誤區:一是片面的質量觀。即認為高負擔等于高質量,即通過布置大量課外作業來提高質量。這種做法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培養、興趣特長的開發,束縛了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是一種片面的質量觀。教學質量的實質應該是教育任務的全面完成和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二是錯誤的師愛觀。課業負擔往往同教師對學生的愛和責任心交織在一起,認為補課越多、作業越多就越能體現老師的師愛,家長也常常會以此評價老師。如偶爾沒有作業,家長還會責怪老師,這種抑制學生發展后勁和身心健康的做法不是真正的師愛,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三是落后的學習觀。即過分強調勤學苦練,用學習時間的長短、作業量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勤奮程度,而忽視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以及興趣的培養。
優化課程結構,堅持全面發展
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要確立德育為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原則。努力加強人格塑造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在時間和課程安排上保證學生負擔合理、和諧發展、勞逸結合,保證7小時學習時間,保證每天1.5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保證社會實踐活動和文娛活動的時間,堅持每周一次主題班隊會和文體活動,堅持每周一歌制度和每天收看電視節目,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優化課堂教學,向課堂要質量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減負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一要備課充分。在深鉆大綱和教材的基礎上備課,做到備過程、備語言、備板書、備習題、備教具。二要減少課堂講授時間,增強信息輸出的有效性,減少講課的隨意性,精簡板書,加強教學活動的“流程”管理。三要改變課堂結構,講、練、查結合,要求教師講課知識點準、教法活、步驟實。四要優化教學手段,有效地進行教學技術的整合,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電教手段以增強直觀性,提高學生記憶的速度。五要對后進生實施超前輔導,讓他們先了解新課內容以打好學習新課的基礎,從而為提高課堂效率創造條件。
精心設計作業,提高作業練習的效率
追求作業練習的效率是減輕課業負擔的極好措施。我們的主要措施是“三禁止”、“三控制”、“三加強”。三禁止是:禁止布置懲罰性作業,禁止教師間互相用作業去爭奪學生課余時間,禁止教師布置簡單重復的、機械性訓練的作業。三控制:控制作業總量,控制興趣題和思考題的數量和質量,控制星期天和節假日的作業質量。三加強:一是加強作業設計把關,精心設計作業,努力體現典型性、層次性、綜合性、多樣性,達到少而精,分層布置作業并按“必做”和“選做”提出不同要求;二是加強練習冊習題集、教輔之類資料的管理;三是加強對學生作業的訂正糾錯。
合理安排考試,用發展的眼光科學評價質量
考試安排不合理,評價不科學、效能低也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之一。對此我們按照“兩減少、一提高、一加強”的思路進行考試改革。即減少考試科目和次數,減少考試競爭壓力,淡化名次,分層評價,獎勵學習進步的學生。提高考試的質量,提高試題的信度和效度,端正考風,豐富考試內容和方法。內容上增加自學能力檢測和動手操作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上采用口試、筆試和實驗操作相結合。同時加強教學過程的課時、單元質量過關檢測,用科學的、發展性的眼光評價教學質量。
提高教師素質,堅持教學科研
課業負擔過重也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種體現。傳統的教育教學經驗不足以駕馭新的課程,舊方法解決新問題只能選擇增負和延時的路子。因此,要把問題解決在提高教師素質和教科研過程中。
教師要積極投入到教研教改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建設,更新理念,提高認識,并把優化教學過程作為主攻方向。一是研究新教材,把握實質,合理、恰當地處理和組織教材。 二是探討在豐富和發展原有教學模式基礎上找到與本學科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并根據學科特點及規律安排教學過程以減輕學生負擔。三是加強作業的“科研”,努力尋求“使學生少做些作業并且因此可以多學些”的路子,探討作業設計的最優化及其批改、指導、評價的最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