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集體性教學;傳統教學;比較;組
織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32.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6(A)—0025—01
在21世紀的今天,課堂教學活動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遞與學習本身,而應關注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尤其是學生的社會性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實際上一直將課堂視為特殊的“個體活動”,而未真正視為一種特殊的群體活動、社會活動,這與新課改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是不相適應的,這一狀況無疑亟待改變。為此,我們引進了課堂教學開放式模式并進行了實驗,其目的是想通過在課堂中引入“集體性活動”,一方面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提高課堂效率,另一方面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多的競爭與合作機會,培養學生群體意識與群體活動能力。
一、傳統教學班與集體性教學實驗班對比
1. 教學過程。傳統教學班的現狀:學生之間的相互啟發缺乏有機的“組織聯系”,只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這種課堂無論多么熱鬧,對學生而言基本上都是一種“個體性活動”。與之不同,實驗班里教師完全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習集體”不再是一種與個人無關的形式,而是一種與個人密切相關的切切實實的存在,有明確的組織構成,有屬于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時間;個人的學習行為與結果將影響到集體活動狀態、活動成果及評價地位,而集體又將反過來影響到個人的評價地位。
2. 有效性。傳統教學班缺乏有效學習集體,作為“大集體”的班級基本上只是作為制約學生課堂行為的一種“靜態的集體背景”,只具有某些影響,而并未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動態的集體力量”發揮作用。在課堂中學生之間根本無法自主交往和溝通。作為“小集體”的小組多半只是在課外活動中履行一些職能,在課堂中未能發揮實質性作用,且由于其人數都在10人以上,超過了有效學習標準。實驗班建立了“有效課堂學習集體”,即課堂學習小組。這種小組建立按照三個原則:一是內部全員溝通原則。據此,我們將學習小組按6人編隊。二是小組間素質均等原則。三是不同學科的小組間盡量避免人員重復原則。
3. 教學時間結構。傳統教學班從時間結構上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教師講授時間、師生交往時間及學生個人學習時間,而學生之間交往則基本被排除在外。實驗班由四部分組成,即增加了學生交往時間,實際操作時間常常達到15分鐘以上。
二、集體性教學組織形式
1. 獨立思考。一般而言,這是學生個人行為,但在集體性教學中獨立思考不再是完全個體性活動,而是作為集體性學習的第一個環節。
(1)目標。小組討論主要有三個目標:①使學生產生對小組討論本身的內心需要,以免成為小組討論的旁觀者;②使學生構建討論主題的必要認知基礎,以防小組討論流于形式或偏離主題;③使學生形成一定個人見解,以防小組討論壓制學生的個性。
(2)內容。小組討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需要通過互相啟發擴展思路的“多維性問題”;②需要通過反復推敲來準確把握的“聚焦型問題”;③需要通過共同協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集體性作業”。另外,內容應包括同一性內容和預備性內容,所采取形式可以是書面形式,也可以是非書面形式,從而展開內部競爭。
2. 小組討論。這是整個教學的核心環節,關鍵在于提高小組討論的質量。
(1)目標。小組討論的具體目標是:互相交流、積極參與;互相啟發、求同存異;互相幫助、查漏補缺;互相競爭、創造自我。
(2)形式。辯論式和診斷式。我們大多采取診斷式,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視導(包括觀察、檢查、指導)。
3.組際交流。小組討論后一般要進行組際交流,即由小組代表向全班學生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互相評價。
(1)內容。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或教師在視導中掌握的情況進行,一般分三種:①小組討論的結果,如問題結論、練習題答案和理由等;②小組討論過程,如檢查、分析、比較、歸納、綜合、評價或互助等;③體會。
(2)形式。匯報式或互查式,包括口頭和書面內容。盡量為更多的學生創造“代表”機會,尤其是為差生。
4. 集體性評價。這一環節一般由教師進行,通過對小組的評價來影響個人,強化學生集體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觀念,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體內容包括學習活動的成果與過程,尤其突出組內討論的行為表現,如組員的參與程度、主持人負責程度、主題集中程度等,而不過多地局限于知識點的對錯。形式上可口頭也可開展競賽,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成績評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