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高考復習;效率;準確;落實;活學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A)—0058—01
數學高考復習教學工作概括起來就三句話:澄清概念,歸納方法,教會思考。其成功標志是“大面積提高”。而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大搞“題海戰術”,追求“熟能生巧”,想以過多的精力投入來換取高考的高分數,結果造成師生身心疲憊,教學效率并不高,并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在短短的45分鐘里,如何提高數學高考復習的效率,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從事高中數學教學多年,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認為把握好“準、實、活”——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才能有效地提高數學高考復習的效率。
準——切實讓學生準確地理解數學本質和掌握核心的數學思想方法
高中數學是由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思想方法支撐起來的學科。在高三復習時,我們要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點,不能放松。我們必須以課本為主,重新全面梳理知識、方法,注意知識結構的重組與概括,揭示其內在聯系與規律,從中提煉出思想方法。同時,要注意回歸課本,因為,只有吃透課本上的例題、習題,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構建數學的知識網絡,以不變應萬變。回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蘊涵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擇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復習。尤其在解題教學中,教師應選準“好例題”進行講解。好例題應該反映出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的解法是通性通法,而不應是刻意追求的“巧解”。引導學生全面總結解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重點是有價值的常規方法的應用,要重視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不作那些無為的羅列和所謂的總結,把握好復習的“度”。
實——充分落實對學生解題的操作性和規范性訓練
學好數學要抓住四個“三”:(1)內容上要充分領悟三個方面:理論、方法、思維;(2)解題上要抓好三個方面:數、式、形;(3)閱讀、審題和表述上要實現數學三種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的自如轉化;(4)學習中要駕馭好三條線:知識(結構)是明線(要清晰),方法(能力)是暗線(要領悟、要提煉),思維(訓練)是主線(思維能力是數學諸能力的核心)。所以,我們在數學高考復習教學中,一定要從嚴要求,保證落實,使學生牢牢掌握通性通法和過硬的基本技能。要通過查缺、補漏等方法解決知識盲點(編好知識網),技能、技巧盲點(對題型要進行歸類總結),解題方法盲點(重通性通法)。俗話說:“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都失分。”在平時做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做到:想明白、說清楚、算準確,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維的嚴密性、敘述的條理性、結果的準確性。對基本技能的掌握一定要熟練,一定要達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程度,力爭克服“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老毛病。要從學生平時的練習與考試中發現的思想方向問題入手,對學生的“通病”與典型錯誤,進行分析解剖,做到對癥下藥,力求根除頑癥。特別是解決好數學符號使用不正確、計算準確率不高、關鍵語句不清晰等一些問題,不達到要求決不罷手。
活——努力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境界
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也不行,而要對課本知識既能鉆進去,又能跳出來,并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學生復習的現狀是“聽的多,練的多,考的多,想的少”。因此,在復習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激活思維的訓練,重視思維過程,總結思維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課堂有更多的思維含量。要點燃學生主動探索之火,教師決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來,而要“引”在前:“引”學生觀察分析,“引”學生大膽設問,“引”學生各抒己見,“引”學生充分思考。學生在處理問題過程中學會了“宏觀控制,微觀搞活”,才能對知識融會貫通。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應求全,而應求聯”,對基本技能的教學“不應求全,而應求變”。“求聯”的目的是為了“求變”,而“求變”不但需要“求聯”,而且是為了“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舉一反三,反三為一,以達到“會一題,通一類,提一步”的目的,真正地讓學生學活、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