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隨著全國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從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甘肅省正式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近幾年來,有關新課改的一些新名詞和新理念不斷出現在各種報端,“走班制”、“學分制”、“研究性學習”等一系列名詞讓人既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新風,又難免有些隱約的困惑。理念是一切行動的根本,新課改首先需要更新的是理念,因此,如何準確、深入、全面地理解此次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背景和理念是至關重要的課題。如果對此缺乏一個宏觀而深刻的認識,在進入課程實施階段后,就會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覺,從而迷失方向。
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動著此次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新課改又是怎樣重新定位高中教育的呢?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這句為人們耳熟能詳、廣泛運用的話到底說明什么,它包含著什么意思?當我們脫口而出拿這句話給學生講大道理的時候,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內涵,并在教學工作中有所體現呢?
沉默,思索,困惑。面對“分數”掛帥的教育大環境,很多人感到不安但又顯得無奈……
我們一方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充滿了危機意識,另一方面卻在學生發展最為關鍵的高中教育階段為了所謂的高分、高升學率而打拼。長期以來,高中教育幾乎就是在這樣奇異的悖論中前行,這也使得高中教育處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即社會需要擁有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才,但學校培養出來的卻是只會考試、只會做題的學生。
在信息社會當中,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在這樣的社會當中,今天擁有先進知識的人,明天或許就成為時代的“遺棄兒”。誰又有能力在短短幾年間或者在學生時代就把知識學完呢?答案是否定的。于是,終身學習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踐行著這一理念。
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國家越來越需要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充滿個性和善于合作的人才。然而,當前學校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卻在應試教育的泥潭里徘徊。“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這句廣為流傳的話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概括了不少高中學校教育的現狀。
教育部和相關部門的研究人士也指出:高中教育過分注重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生的社會性、價值觀、創造性;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并且過于注重書本知識,脫離了學生經驗;在教育評價上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評價促進學習者發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課程管理過于集中,強調統一,忽視了地方與學校在課程管理與開發中的作用,國家課程一統天下。
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方式、激烈的升學競爭,使得高中教育的定位越來越窄。“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將辦學目標直接指向升學,辦學變成了一種工具,升學變成了一種目的”,甚至成了赤裸裸的分數和上線率。
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高中教育作為處在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一個重要的教育階段,人們對其的定位從最初“為高等學校輸送優秀生源,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備一定素質和能力的建設者”的功能異化為“升學教育”,即從傳統的“升學、就業”雙重功能異化為“追求升學率”。這種異化與傳統的“升學、就業”功能相背離,更與當前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相背離。
如果把眼光放寬一點,面向世界、放眼國際的話,就更能體現出以“升學和升學率”為主要目的高中教育的弊端和不足。
教育部曾組織專家考察過世界上主要國家高中教育情況,基礎教育司巡視員、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談及考察成果時說:通過對北美、歐洲、東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開展的高中課程改革的比較研究,國際課程改革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共同點:1.謀求課程的基礎性、多樣化和選擇性的統一,如法國、韓國。2.將學術性課程與學生的經驗和職業發展有機結合,如美國、德國、印度。3.適應時代要求,增設新的課程,如英國、法國、日本。4.賦予學校更多的課程自主權,如瑞士、日本。5.倡導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如英國、德國。6.實行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各國實行的學生選課指導制度主要包括:課程說明、選課指導手冊、專職咨詢員、輔導員制度、同學合作計劃。7.實行學分制。目前,不少國家在高中階段都實行學分制,如美國、加拿大、瑞典、芬蘭、印度、韓國、日本等。
有關研究和調查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在制定高中培養目標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公民責任、個性發展與生存能力、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交流、合作團隊精神、信息素養、國際視野。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看重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學會選擇的能力、對自己負責的能力及自我就業能力。
面對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面對國際大趨勢,面對當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在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和國際上眾多國家對高中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課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了。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那么,高中新課程改革是怎樣重新定位高中教育以及高中課程要實現怎樣的轉變呢?
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
就甘肅省來說,2008年甘肅實現“兩基”目標的縣(市、區)達83個,人口覆蓋率提高到97%,已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同年甘肅省初中畢業生升高中升學率為46.6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0%。這標志著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經達到了大眾教育的一個階段,高中教育已成為大眾教育,而不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教育。
量的變化,也帶來了質的飛躍,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水到渠成。高中教育的功能悄然發生著改變,有人形象地比喻說,高中教育應從“尋找適合教育的學生”轉為“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未來人才不應是“高分低能”的,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促進每一位學生在達到共同基礎的同時有個性地發展”,這就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巡視員朱慕菊在談及高中教育定位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作為大眾教育的高中教育不再是只為有升學希望的學生服務的教育,它應該成為藍天下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所以普通高中隨著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普及,已經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這是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所以現在的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一級的教育,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國民教育。
從升學、就業到提高國民素質
以前,由于高考等各種復雜的原因,高中教育偏離了其基本的定位,使得高中教育的功能內涵越來越窄,“升學”成了唯一的目標,高中教育成了工具,即為高考服務的工具,而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因此,新課程強調:“升學、就業”不再是高中教育的單純任務,“育人”才是主要目標。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不再是只為大學輸送合格新生。當高中畢業生可能繼續升學也可能直接走向社會時,高中教育就應當轉變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職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也就是說,普通高中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素質,引導學生自覺地思考并規劃未來的人生,為不同潛能的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高中教育必須脫離“高等學校預備教育”的軌道,必須明確自己獨特的價值,這應該成為高中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不論是“單一任務”說,還是“雙重任務”說,都存在把高中教育工具化的傾向。唯有高中教育定位于培養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養,才能確立高中教育的內在價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
追求卓越的大眾教育,這是本次課程改革對高中教育的重新認定。這就必須明確一個理念:普通高中是介于初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教育,既是初等教育的延續、高等教育的基石,又是學生德性、才能、見識、學問、身心等素質基本成型、可以為用的教育階段,具有基礎性、大眾性、時代性、準定向性的特點。
基礎教育、面向大眾、終身發展是普通高中功能定位的三個關鍵詞。高中教育最主要的價值應體現在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將學習過程變為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