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會計雙語教學;英語;
原因;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6(A)—0036—02
為了培養既熟悉國際會計慣例,又能運用外語從事財務會計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會計雙語教學近年在我國各級院校蓬勃發展。下面筆者分析了會計雙語教學中課程設置不合理、師資不足、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英語技能不扎實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如何提高會計雙語教學質量的建議。(本文中的雙語教學指母語漢語和第二語言英語)
一、實施會計雙語教學的原因
2001年9月教育部出臺的文件指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高校要創造條件使用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會計專業由于與先行一步的“為適應我國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存在著密切聯系,很多院校都開展了會計專業的雙語教學。以筆者所在的蘭州商學院為例,在學校的支持下,從 2006-2007學年第二學期開始至今,會計學院對本科三年級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三個專業先后開設了《公司理財》和《國際財務與會計》兩門雙語課程。這主要緣于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該課程所要求達到的英語水平和會計專業知識,更易于接受雙語教學模式。
二、會計雙語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和對策
1. 課程的設置
目前,雖然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會計雙語教學的課程,但大多數院校對于哪些課程需要采用雙語教學,以及課程之間如何銜接等問題沒有經過有效的論證,因此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學校在課程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課程之間的銜接,根據由淺到深、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擴展雙語教學內容的范圍。否則,學生以較差的英語能力去接受完全陌生的會計知識,其結果只能是違背教學的初衷。針對會計課程,雙語教學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實施階段,在不同的階段英語使用的比例也應不同。第一階段,簡單滲透。對大學一年級的學生開設中文的《基礎會計學》和《會計專業英語》等基礎課程,課堂英語使用比例約為5%~10%。第二階段,交叉滲透。從大學二年級、三年級開始逐漸開設《會計學》《財務管理》等雙語課程,教師上課時可以交替使用中英文,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英語水平都得到提高。第三階段,雙語思維。對大學四年級學生的教學語言以英語為主,課堂英語使用比例約為80%。
2. 師資力量
雙語教學的前提是學科教師除了要具有本學科的知識外,還要精通英語。目前,制約我國會計雙語教學發展的最大瓶頸是會計雙語師資的匱乏。從理論上講,擔任會計雙語教學任務的教師應當具備以下條件:要有精深的會計專業知識,并對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強的指導能力;同時,還可以用英語的思維習慣理解、掌握知識,并用英語給學生講解出來。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很多教師可以熟練地閱讀英文專業文獻,但聽說能力較差。在推行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即使教師可以用英文板書或用英語進行授課,其發音是否準確,能否被學生接受也是問題之一。
解決雙語師資匱乏的問題可以采取下面幾種途徑。第一,高校自身培養。選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良好英語水平的中青年教師,利用學校已有的資源對他們進行培訓。例如,可以請校內專業基礎扎實、研究成果顯著的專業教師對他們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同時,讓學校的英語教師或外教對他們進行英語語音、語調的訓練。第二,可以選拔優秀的雙語教師前往國內雙語教學較為成功的高校進修。第三,可以利用國家相關政策選派教師到國外進行培訓,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接觸到國外最新的學科動態,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這些教師英語水平的提高。
3.學生的專業基礎和英語能力
雖然大部分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能夠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甚至六級考試,但是會計專業英語與通用英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雙語教學的開展應以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相當的英語運用能力為前提,如果學生缺乏這樣的知識和能力,雙語教學則無從談起。首先,教師以學生掌握的相關基礎知識為前提,授課時讓學生聯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即將講授知識的興趣。例如,學生在學習《公司理財》和《國際財務與會計》等課程之前應先掌握會計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其次,雙語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例如,可以讓學生學習會計英語專業術語,以消除今后學習中的障礙。最后,提高學生對雙語課程的認可程度,把雙語課程授課的重點定位于掌握專業知識。
4. 教材的選用
雙語教材一般分為國外引進教材、國內出版教材、學校自編教材和翻譯教材四種,這些教材各有利弊。最初,我國會計專業雙語教學大多使用的都是國內自行編纂的專業英語教材,雖然這些教材篇幅適當,但其中不乏“中國式英語”,其知識性和思想性遠低于學生已有的思維水平和知識視野。同時,由于策劃和出版周期較短,僅僅出版了某一學科或某個年級的教材,出現了教材不配套或斷層的現象。隨著會計學科雙語教學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許多學校開始部分或全部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這些教材語言地道,而且更注重專業前沿發展和最新研究成果。但這些英文原版教材并不是對各個層次的院校都適合。比如,這些引進的教材內容不能與國內課程標準和要求配套,語言難度不能與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吻合,學生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教材風格不符合我國國情、歷史背景、民族文化,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勁。
因此,這就要求學校要選擇最為貼近教學大綱的原版教材,選擇那些由自身既是一流科學家、學術前沿的學者,又是經驗豐富的教師撰寫的教材,那些文字材料、案例及多媒體資源豐富,甚至其網站鏈接豐富且內容更新及時的教材。還可以選擇重組的雙語教材,即系列英文原版改編教材,這些教材對重要知識點及難點進行了必要摘錄和注釋,從而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了基礎。同時,在詳細講解重組英文原版教材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行國內外會計專業內容的比較分析,摸索出真正適合我國學生的會計雙語課程的教學內容。
綜上所述,會計雙語教學如同其他學科的雙語教學一樣,是一個涉及多種變量的復雜系統,對師資力量、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學生認知能力等諸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處于發展階段的中國雙語教學來說,自然還有不少的困難需要克服,教師有必要借鑒其他國家雙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出適合我國高校情況的會計雙語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