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師生關系;影響因素;
和諧構建;體會
〔中圖分類號〕 G635.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06(A)—0013—01
從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現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學生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教育的過程是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和提高的過程。師生關系作為學校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這一關系處理得好壞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學校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
和諧師生關系的核心是師生互相接納,形成師生真摯的情感關系。它的宗旨是以學生為本,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充分發展。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一、影響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因素
1. “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在個別教師中仍然存在,他們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對待學生。同時部分教師在管理、溝通上缺乏藝術,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評代替教育的做法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并造成學生的封閉心理或逆反心理。
2. 在教學成績這座“大山”的重壓下,教師和學生都為“分數”疲于奔命,不合實際的要求,超負荷的作業量使得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部分教師對學習成績不甚理想、不聽話的學生諷刺挖苦,甚至變相體罰,使得那些學生受到打擊,個性、心理受到壓抑,于是就會厭學、逃學。一邊是教師在強制學生學習,另一邊是被迫學習的學生充滿怨恨,久而久之師生關系緊張、不和諧。
3. 成績至上的評價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使得部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潛能被忽視了,也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遠。
二、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幾點體會
1. 要熱愛學生。“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剛當班主任時,對那些所謂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教育,后來,我發現一位老教師經常在放學后將那些學生請到辦公室進行輔導,并在其他老師面前表揚他們。慢慢地這些學生上課時也開始主動問老師問題,遲到的現象少了,一學期下來,成績提高很快。從這位老教師教育學生的方法中,我體會到真心實意愛學生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是多么重要。
2. 賞識學生。記得在一次集體勞動結束后,我在全體學生的面前表揚了一位性格內向、平常說話聲音很小的男生。沒想到從那以后這位平常不愛表現、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在各種集體活動中表現越來越出色,成績也穩步提高,與我的關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無法理解這是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與他的家長溝通時我才明白,原來由于他說話聲音小,很多學生都說他“娘娘腔”,他因此非常自卑。沒想到一次不經意的表揚竟然會改變他。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意愿、隱私權等等,采用一切方式肯定學生、賞識學生。
3. 研究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發展特點,我們才能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4.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
5. 改變自己。師生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工作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教育教學的“獨奏者”而應是“伴奏者”,舞臺的中心應該是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學生的監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