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物理教學;問題教學法;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33.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A)—0052—01
一、創設情境,從發現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維從問題開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適當進行“設疑”,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以教學“物質的密度”這節課為例,課堂伊始,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創設符合教學藝術特點的問題情境:水和酒精怎樣鑒別?銅塊和鋁塊怎樣鑒別?鹽水和水怎樣鑒別?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又怎樣鑒別?以此刺激學生的探求欲望,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思考,進而發現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情境的渲染,學生自然就會急切地想知道鑒別的方法,從而引入本堂課要研究的問題:物質的密度。
二、合作探究,從解決問題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前收集資料(或由教師提供部分資料),讓學生來實驗、研究、討論,讓他們帶著興趣與激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如在“物質的密度”教學中,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可知:水和酒精可由氣味鑒別,銅塊和鋁塊可由顏色鑒別,而對水和鹽水、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的鑒別方法,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有的學生提出用質量來鑒別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理由是銅的質量比鋁的大。這時教師讓學生測量桌上銅塊和鋁塊的質量,否定上述猜想。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應該規定物體的體積。物體質量不僅和構成它的物質有關,而且還和物體的體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假設: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關,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同體積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一般不相等。此時,教師可將學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引導他們設計實驗,分別探究兩個假設: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測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們測量需要的量?各組同學相互交流各自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形成合作學習的群體,相互啟發,合作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其他小組,再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質疑和咨詢,在各小組交換意見之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表格,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各小組匯報、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適當進行點撥評價,并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①同種物質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個不變量(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②不同物質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一般不相同,質量與體積之比一般不相等。綜合上述結論可知:某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進而得出密度的定義和密度大小的公式。
三、鞏固深化,為學習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鞏固深化就是結合所學的內容提出的鞏固練習,包括檢驗結果、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和解釋、還有運用新獲得的物理知識解決具體物理問題的過程。鞏固練習中問題的選擇應注意要有針對性,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或者針對問題中所體現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解題方法,通過練習的鞏固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或者針對物理學家的一些設計思想,使學生充分體會,為他們繼續探索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 “物質的密度”教學中,圍繞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出示下列兩個問題:(1)怎樣用密度知識鑒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制成的?該球用鉛和鐵做成,則這個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圍?(2)有一卷很長的粗細均勻的細銅絲(約幾千米),給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碼),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請你設計出確定這卷銅絲長度的最快方法。問題一出,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還真得出了不少方法。
在物理課堂中,經教師若能常利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可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質疑,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最終學會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獨立性地探索新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