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小學作文;生活體驗;動情點;寫作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2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6(A)—0061—01
每次批改學生的作文,看到那些干巴巴的語句時,我不禁思考著應如何改善學生的習作質量。而那一次的教學讓我有了感觸,使我找到了學生的動情點,喚起了他們的生活體驗,并激發起他們的寫作熱情。
一節習作課上,我先給學生讀了一篇從《讀者》里找到的文章——《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里面寫的是張曉在父親去世后照顧癱瘓的母親并繼續求學的感人故事。當讀到:“四歲的張曉看著床上連話都說不出來的母親說:‘我有一口飯,就不會讓你餓著。’于是,兒子開始學著煮飯。面條不會做,就煮粥吃。鍋臺高,夠不著,他便踩著小凳,趴在鍋臺上,時不時被沸出的米湯燙傷小胳膊。鄰居實在看不下去,遞去一個饅頭,兒子就拿到母親床邊,讓母親吃了,而自己轉身在灶房里舀一瓢涼水,算是對付了一餐……”時,教室里很安靜,學生們都被這堅強的男孩所打動,不少學生的淚珠在眼眶里打轉。接下來,我要求學生自己進行閱讀,每人找出兩篇能感動自己的文章,并劃出打動自己的語言。讀完后,我讓大家仔細回憶一下曾經感動過自己的往事,并以《讓我感動的二、三事》為題讓他們寫一寫,每件事一、二百字都可以,但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不一會兒,學生就都把作文交上來了。
這個案例就是由一篇文章點燃了學生的動情點,讓孩子們“感動”起來,從而想起了自己得到過的關愛。因此,他們在習作時,自然而然流于筆端的就是真事,就是真情。雖然課本里有很多課文令人感動,但學生一看到課本似乎就有一種畏懼感。這篇源于《讀者》的文章一開始就消除了學生一見文本就要煩瑣分析的顧慮,以情動人,使得他們的心和故事里的情節進行了對話、交流,激活了他們那根創造的神經,激發了他們想去用筆說話的欲望。所以我覺得,小學生的作文教學就應該如此,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立誠最為貴”!
由這一點輻射到面,那么,針對小學中段習作教學的目標:“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我覺得尋找學生的動情點還可以作以下嘗試。
利用課外閱讀讓學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如果說《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引出的是孩子們的感動,那么《生命中的棉襖》帶給他們的則是一絲溫暖。孩子們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利用這些教科書以外的文章其實也能讓孩子們在文字閱讀中體味快樂,感悟憂傷。文字在心間的流淌也是對自己情緒的一種管理,這對學生的情緒管理是有好處的。
利用思想品德課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思想品德課上關于競爭與合作、家鄉的變遷等很多主題就是要讓學生勇于面對生活,在思想上、心靈上深刻地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從而悟出一些人生意義和一些淺顯的道理。學生把自己的思考寫到作文中去,會使文章變得有分量。
利用聲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當然,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除了可以利用感情生活以外,也可以利用聲效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想象。如:我在上《太陽城的小公民》這節習作課時,選取了一段歡快的音樂,讓學生在這種音樂的情境里進行想象:他們是太陽城的公民,清早起來有的去太陽能超市購物,有的去太陽能博物館參觀,還有的去太陽能游樂場游玩……美妙的音樂使學生愉快地想,輕松地寫。可見,有趣的音樂使學生的習作熱情得以點燃,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利用繪本使學生再次深入地思考那些自己曾經看似明白的道理。如:我在上《珍惜現在》這一作文課時,選用了《大大與小小》這一繪本材料。繪本中大大與小小兩個小學生夢想著一個變大,一個變小,借助哈哈鏡他們實現了愿望。我請學生們展開想象,去寫變成大人的大大和變成小孩的小小都有哪些有趣的遭遇。學生們調動生活經驗寫大大當醫生看不了病時嚇得躲起來,寫小小不會說話而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等。我又出示原來的繪本請孩子們對比思考:大大與小小為什么又鉆出了哈哈鏡。相互的交流之后孩子們達成了共識:昨天已經過去了,明天是由一個個今天鑄就而成的。所以要珍惜現在,不要使它白白溜走。懂得珍惜現在,一切都不會太遲。珍惜現在的人,才會踏實地學習、生活。學生們也把自己的感悟以第三人稱——大大或小小的口吻寫了出來。這個繪本故事激發了學生的習作熱情,拓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其時,像這樣好的繪本材料還有很多,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可以利用它來激發學生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