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遵循學生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認知規律,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在學生做了課外的調查統計之后,安排學生匯報“家長就業及家庭收入情況調查”統計結果,之后引導學生學習三次產業的劃分和產業結構的概念,再探討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及其變化。緊接著又從鄉村和城鎮產業結構的不同引出區域空間結構,最后探討區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等知識。本節課為學生的學習準備了充分的學習情境,知識結論的獲得立足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夠說出區域的概念,能夠圍繞“界線”、“異同”、“特色”和“聯系”四個關鍵詞概括區域的基本特征;能描述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特征;能夠說出區域空間結構的概念、類別和形態及其影響因素,并且能描述區域空間結構的變化過程;知道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方法,說出產業結構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鄉村地域和城鎮地域特點,掌握比較區域特征差異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實踐中提高合作、交流和相互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區域的主要特征;區域的空間結構類別和形態;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
難點:如何有重點地描述不同區域的特征以及理解區域空間結構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

總體上采用“實踐—概念理解—理論提升—板書歸納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對課外調查統計結果的展示,引發學生討論,進而明確三次產業的劃分以及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隨后通過觀看視頻,對鄉村地域和城鎮地域進行比較,理解地域特征差異的存在。最后選用典型地圖分別引出區域的四大基本特征,講清區域的概念。本節課采用較多的教學方法是講解法和圖示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