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節“認識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經緯網及其定位等幾部分內容。認識地球,是學習地理的入門知識,是世界的海陸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陸變遷等內容的基礎,為后面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認識地球的過程,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利用地球儀,熟悉地軸、兩極、赤道等特殊經緯線;理解經緯度及其變化、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經緯網。
過程與方法:利用地球儀,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通過比較分析,熟悉經緯線特點;通過學生活動,熟悉經緯網定位。
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度,高中低緯的劃分,東西、南北半球的劃分;經緯網定位。
難點:經緯線的特征;經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其大小和位置的變化。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合作探究法,比較歸納法。
五、課時安排
3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課)地球在浩瀚宇宙中只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對于茫茫太空的一切未知,人類至今都沒有停下不斷探索的腳步。那么,先讓我們回到過去,看看咱們的祖先是如何認識地球的(播放動畫視頻,介紹古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

主線:蓋天說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但隨著發展和進步,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于是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渾天說”。
主線:蓋天說——渾天說
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拓展發散)請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大地不是平的。①模擬“海邊看船”:遠處駛來的船,先看到船的桅桿,才能看到船體;②觀察“月食照片”:月食圖片中古銅色影子弧形邊緣,是地球投射的影子;③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得越高,看得越遠,說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主線: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
投影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請學生當導游閱讀材料,同學傾聽,教師同步指圖;或老師講故事,學生在投影上指圖,簡介麥哲倫海峽;閱讀材料P15“地球真實形狀是不規則球體”。
主線:蓋天說——渾天說——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
(簡介)20世紀50年代后,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與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可以精確地測量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 371km,赤道周長約4萬km,地球表面積:5.1億km2。
(小結)由此得出,地球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從探索歷程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解讀數據,可采用直觀感知法:如人步行繞赤道一圈,要走一年多才能走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承轉)地球這么大,人們要研究它,不太方便,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按比例縮小了,簡化成理想的正球體模型,這就是地球儀。它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能形象直觀地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晝夜長短變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現象。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新朋友。
師生各準備地球儀,通過游戲來認識地球儀。
(投影)展示游戲環節和要求。
★分組搶答
(1)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的縮小了;縮小后做成規則的圓球體)
(2)地球儀由哪些部分構成?(球體,地軸,支架,底座)
(3)真實的地球有這樣一根實實在在的地軸嗎?(地軸是人們為了模擬地球自轉,而假想的一根軸線,而不是客觀存在的)
(4)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海洋、陸地、山脈、河湖、國家、城市……)
(5)除了海洋、陸地、山脈、河湖、國家、城市之外,你還有什么發現?(有網格狀的線——經線和緯線)
(通過以上5個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最優,給予表揚)
★一起找找看
各組同學在地球儀上找出北極點、南極點、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北極圈、南極圈(教師指導,同桌監督,把以上要素落到實處)。
(活動)全班分為兩大組,通過各組合作探究完成任務的形式,歸納經線和緯線的特征,形成組內意見之后,找各組代表完善表格(表格略)。
(承轉)在地圖上,經線和緯線組成的經緯網可呈現出不同的形狀,人們往往會根據需要,運用不同方法制作地圖。在同一經線上,經線指示正南正北;同一緯線上,緯線指示正東正西;這樣,就可以利用經緯線來確定任何一地的位置和各地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下面的地圖你見過嗎?能不能辨認出上面的經線和緯線?
(展示圖片):找到下列各圖的經緯線,并判斷其所指示的方向。
教材中圖2-12把地球儀上的地圖“撕開”展為平面,猶如切西瓜或剝橙子;圖2-13通過此類變式圖,比較澳大利亞大陸和格陵蘭島的大小;圖2-14為世界地圖,通過找出經緯線、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簡單了解各大洲輪廓;圖2-15為極地俯視圖,可找出經緯線,標出經緯度,觀察地球儀、南極洲的形狀;圖2-16為網格狀經緯網圖,可找出經緯線,標出經緯度。
(講解)對地球儀上的點狀事物,如城市、山峰、小島等必須要用到所在的緯度和經度來共同確定。對于面狀事物,如國家、平原、湖泊等范圍,必須要用到兩條緯線和兩條經線及其四個數值來確定。如北京的經緯度是40°N,116°E,重慶市為29°N,106°E,重慶在北京的西南方;中國的經度范圍73°E~135°E,緯度范圍4°N~53°N。
(學生活動)刮刮樂。
課件設置:制作6個顏色不同的刮刮樂票,其中5張票有對應的內容,1張票內容是空白(如下)。
(活動準備)每人準備地球儀入場,都有機會舉手爭取刮票機會,刮開之后,按提示內容回答問題(點開后,對應內容如下)。
(括號后面的答案,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后再揭曉)
(拓展練習)可用以上坐標數據,也可參考地圖冊或所用練習冊等練習經緯網定位。注重經緯度判斷方法的復習,如“東大東經、西大西經、北大北緯、南大南緯”,判斷東西方向要看劣弧等。
(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活動和練習,相信所有的同學都會運用經緯網進行準確的定位和判斷兩地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這些知識都是以后學習過程中的法寶,同學們一定要做到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