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近40多年東北的8個嚴重冷害年,近3年春季我國大范圍的干旱……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洪災和旱災幾乎每年都發生,受災地區農業往往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
自古以來,脆弱的農業就無法逃離“靠天吃飯”的窘境。
截至今年8月19日,全國因洪澇、臺風農作物受災面積已達1.64億畝,該數字大于常年水平。秋糧穩產、增產仍有不小的變數。
同時,國際糧食市場也風云突變。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糧食主產國也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全球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國外糧商已開始在中國市場爭奪糧源。
可以判斷,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斷加劇,傳統農業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些都從更深層次考驗著農業系統對日漸多變的天氣條件的適應能力。
8月,一場保秋糧晚稻豐收的戰役再次展開。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政府行動的同時,科學界也在思考,農業、科研、氣象的深度融合已經納入科學家的視野。
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利用現代科技讓糧食生產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