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給農業造成巨大損失。”中國氣象局關注氣候變化影響糧食生產的專家、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宋艷玲表示。
無論從翔實的資料論證,還是氣象專家的研究觀點,這一結論均被證實。
今年春季我國云南等西南地區發生嚴重干旱,夏季南方多省洪水肆虐,自然災害一個連著一個。人們不禁要問:氣象災害對我國糧食總產量及農業生產究竟有多大影響?
宋艷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影響人口達4億人次、經濟損失達2000多億元。其中,干旱、洪澇、低溫冷害和風雹四大類主要氣象災害是限制糧食增產的主要障礙。
干旱對糧食生產危害最大
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全球夏季氣候呈干暖化趨勢,我國農作物干旱受災、成災面積逐年增加。1951~2007年,全國農作物干旱平均受災面積為2224萬公頃,成災面積按年代平均,20世紀50、60、70、80、90年代分別為531.7萬、800.4萬、853.9萬、1129.4萬、1384.2萬公頃,2001-2007年平均為1241.3萬公頃。每年因旱災損失糧食2500萬-3000萬噸。
資料表明,1959年到1961年我國出現了連續三年的干旱,被稱為新中國歷史上的“三年自然災害”。
1959年,華中地區發生特大旱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旱情嚴重,幾乎顆粒無收。1960年,受災范圍繼續擴大,河北、河南、山西、山東西部、陜西大部180天無透雨,許多地方塘庫干涸,水井枯竭,河流斷流。1961年干旱持續,干旱嚴重地區方圓百里滿是黃土飛沙,幾乎見不到青苗、野草,多年的老松樹干渴而死。
1972年,我國發生特大干旱。全國全年受旱面積3069萬公頃,其中北方的旱災為建國以來所罕見。6月到8月間,華北地區連續80天沒有降水。北京、天津、山西、河北、陜西等10多個省市區共減產糧食1035萬噸。
1978年,我國又發生特大干旱,全國全年受災面積4016萬公頃,重旱區主要在長江、淮河流域及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等地,江淮一帶遭遇春旱之后,又發生大范圍夏秋連旱,僅湖北、湖南、江西3省就有近200萬人飲水困難。
2000年,我國北方春夏干旱,全國干旱受災面積高達4054萬公頃,為歷史之最。其中北方春夏干旱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絕收面積超過80萬公頃。遼寧省出現歷史上罕見干旱,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占耕地面積的76%,因災減產糧食500萬噸。
2006年夏季,四川、重慶持續少雨,并遭遇罕見高溫熱浪,發生百年一遇嚴重高溫伏旱。
重慶市因旱受災人口2100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32.7萬公頃,農業經濟損失66.4億元。四川省4547萬人受災,農作物受旱面積206.7萬公頃,損失糧食481.4萬噸。
宋艷玲表示,2007年以來,我國由于旱災較輕,干旱成災面積平均不超過1000萬公頃,我國糧食總產幾年中連續增加。但必須注意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增強,干旱危害的程度、范圍呈加重、擴大態勢。
洪澇對糧食生產危害次大
1951-2008年,我國洪澇災害的成災面積平均為565.0萬公頃。按年代平均,20世紀50、60、70、80、90年代我國農田洪澇成災面積分別為430.3萬、525.9萬、287.6萬、558.8萬、859.3萬公頃,2001-2008年平均為754.8萬公頃。其中嚴重洪澇年份,農田成災面積可達1000萬公頃以上。
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江、淮河流域降水明顯增多,洪澇加劇。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洪澇災害嚴重,1991年江淮地區持續性特大洪澇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00億元,1994年全國洪澇災害損失是1500億元,而1998年全國特大洪澇災害損失超過2000億元。
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危害僅次于旱災,居第二位,因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糧食占災害損失總量的25%。黑龍江5個典型洪澇年糧食單產平均減產達200.2公斤/公頃。
長江流域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之一,725個縣中有近1/3屬洪澇高脆弱性地區。宋艷玲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發生相當于1954年和1998年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增大,甚至發生特大洪水的重現期會縮短。我國現有易澇耕地5000萬畝,抗災能力較弱,這將是影響糧食穩產和增產的一個很大隱患。”
低溫冷害對糧食生產危害較大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點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目前每年生產糧食6500萬噸左右,其年產量波動直接影響著全國糧食的供給。低溫冷害(包括霜凍)是東北地區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嚴重冷害年減產20%以上,是造成東北產量不高、不穩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近的40多年來,東北地區曾發生8個嚴重冷害年,其中1969年、1972年和1976年的冷害最嚴重。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的糧食總產量比正常年減少20%以上,而且因遭受嚴重冷害,種子質量降低,影響第二年的農業生產。1995年9月14日,吉林省中部地區發生了較重的初霜凍,農業受害嚴重。1999年9月21日,松遼平原發生初霜凍,較常年提早一周時間,大田作物幾乎全部受害致死。
另外,南方地區的寒害、冷害對農業生產也會造成重大影響。如華南地區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5次嚴重冬季寒害,占50年以來嚴重寒害次數的62.5%。其中,1991、1993、1996、1999年,僅廣東省遭受的農業直接損失就達18億、41億、46億、108億元。2008年1月中旬到2月初,南方地區突發連續性大范圍的低溫雨雪冰凍極端氣象災害。據統計,在此次災害過程中,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180萬公頃,絕收169萬公頃,農業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
從幾大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影響的數據中不難看出,中國農業依然無法擺脫“靠天吃飯”。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農業科技進步在糧食的優良品種選育、糧食單產提高等諸多方面作了巨大貢獻,使中國增強了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但氣象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依然巨大。
今年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十分異常,降水多、氣溫高,旱澇災害相連,冷熱時空交替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大部分糧食主產區(特別是華北和黃淮)降水充沛,干旱發生范圍小,利于秋收作物生長發育。目前,秋收糧食作物主要生長階段熱量充足,作物長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