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孩子高考,我對全國高校的現狀做了一番排查和了解,從中發現,目前的浙江大學已赫然崛起為國內名列前茅的著名學府,這使我想起與它同處西子湖畔的大型文學刊物《江南》。《江南》當下在文學期刊中的地位和影響,與浙大在高校中的站位和排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出于對《江南》雜志的摯愛和袁敏主編的崇敬,出于對《遼河》雜志多年培育的感恩,出于讓《江南》入駐北疆讓《遼河》走進南國的心愿,在兩位主編的支持下,我有幸為本次專訪做了欄目策劃和文字整理,深感榮幸并欣慰!
全球最成功的跨國出版人,赫斯特國際出版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喬治·格林告訴我們:“其實讀者并不知道他們想要什么,總編輯必須有能力告訴讀者他們應該知道什么——而正是那些令讀者驚喜的,沒有預料到的內容使一本雜志出類拔萃。……‘變化’ 和‘驚喜’, 是讓人們不斷購買閱讀雜志的原因。”
《江南》的熱銷來自“變化”, 《遼河》的“變化” 已經起步!
令人“驚喜”的,是本欄目策劃之時,正是全國文學期刊主編2010北京峰會召開之日,多家主編參加了這個以“現狀與出路” 為主題的會議,通過了題為“讓我們共同點亮文學的燈火”的倡議書。這是一個結盟的大會、誓師的大會!會議初衷與《遼河》此舉達成了不約而同無獨有偶的遙感與共振。這是局勢使然,更是《遼河》的先行先見!
如果說《江南》有如浙大,展示的是國內一線作家的神采與風貌,那么《遼河》更像一所名震一域的品牌高中,它切切實實地,不遺余力又不計名利地做著恩澤海內惠施四方的培育和選送。江南人與遼河人在各自的層面上,悉心而勤勉地營建并打理著屬于自己的芳草綠洲。他們像園藝師,像環衛工,更像保健醫:去污并保潔,脫脂且過濾著現代人油膩淤塞不堪重負的心靈管絡。他們用單薄硬瘦的身軀,立在這個時代的外圍或前沿,為我們的國度和民眾,抵擋并對抗著呼嘯漫卷的道德缺鈣與精神軟骨的障目塵沙。
連線主編的動機,是讓他們跨地域挽起臂膀結成人墻。連線主編的用意,是讓他們體味手挽手的互勵和共勉。連線主編的愿望,還在喚起有識之士和讀者大眾的覺察、體認、共識、跟進、匯合、加入。這樣筑起的,就是風雨不透的信念長城!